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放线菌性眼内炎一例
患者,男,80岁,因“双眼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左眼角膜溃疡”于年5月28日在我院行“左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患者左眼视力明显提高,无眼红、视物变形,无眼前黑幕遮挡感等不适。后多次于我院门诊复诊,诉出院后偶有眼痛,于6月20日检查发现眼压(IOP)正常,视力轻度下降,左眼前房炎症,诊断为“左眼眼内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美国爱尔康公司)治疗2周,效果不佳,左眼炎症加重,眼痛亦加重,但视力无明显下降,后拟“左眼眼内炎”收住入院。入院后眼部检查: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植片植床对合良好,前房深度正常,角膜内皮面中央区可见点状沉着物,4点到8点位可见丝絮状黄色渗出物,2点及7点位虹膜可见团状黄色渗出隆起,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见图1A)。B超显示:左眼玻璃体腔内可探及少量弱回声光点(提示玻璃体混浊),球壁形态基本平整,球后脂肪垫及眼外肌未见明显异常(见图2A)。决定于第2天行“左眼前房冲洗术”,术中剪断上方3根角膜缝线,注射器吸除左眼前房丝絮状渗出物,行细菌涂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注射用阿米卡星(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冲洗前房,并挤压冲洗虹膜下团絮样渗出物,术后给予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有限公司)、阿米卡星滴眼液(四川方向药业有限公司)、环孢素滴眼液(华北制药有限公司)滴眼,每2h1次。次日检查显示患者左眼前房细胞(++++),炎症反应较前房冲洗术前有所加重(见图1B),左眼眼压指测T+1,IOP较前房冲洗术前有所增高。B超检查显示:左眼玻璃体腔内可探及中少量点状弱回声及弯曲纤细带状回声,其他未见异常(见图2B),提示药物控制欠佳。之后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持续治疗数日,病情亦无明显减轻。
实验室检查:术中前房渗出物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后结果确定为放线菌(见图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敏感,立即调整用药,改用克林霉素(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9g静脉滴注,2次/d,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参天制药有限公司)滴眼,1次/h,并给予全身激素以促进炎症吸收恢复。1周后患者左眼前房炎症反应明显减轻,并趋于稳定,前房细胞(+),IOP正常,角膜透明,B超提示玻璃体混浊未加重(见图2C),遂给予带药出院。1个月后患者来院复诊,发现左眼眼内炎症已完全得到控制。
讨论:放线菌广泛分布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部分放线菌以正常菌群的形式存在于人和动物的口腔黏膜、眼结膜,与人类眼部疾病密切相关的放线菌主要为放线菌属及诺卡菌属,两者均为革兰阳性杆菌,无荚膜和鞭毛,无动力。近些年临床上眼部放线菌感染有增多的趋势,多数情况下为条件致病,易在外伤、配戴角膜接触镜、眼部手术后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而放线菌导致的眼内感染,常因临床起病迟、早期程度较轻,极易与免疫性眼内炎相混淆,难以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1-2],而眼科常用抗生素的疗效往往较差,随病情发展,视力下降、眼痛等症状加剧,眼部检查可见前房黄色团状脓性分泌物。
术后眼部感染是角膜移植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这一趋势有所增加,但临床上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放线菌性眼内炎罕有报道。眼部放线菌感染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体外药敏试验大多显示该菌对青霉素、林可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敏感,若药物不能控制时则需手术治疗,对于眼内炎患者,若感染累及玻璃体,则需进行诊断性玻璃体切除及玻璃体腔内注药[3]。而此例患者眼内感染虽累及玻璃体,但并未侵犯后段,在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无效果情况下从而进行“左眼前房冲洗术”,并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确定感染细菌种类以及敏感性药物,为控制患者眼内炎症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避免了感染累及眼后段。可见对于眼内炎症,及早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针对性用药是控制炎症和感染的关键。
------------------------------
如您觉得内容精彩,可推荐给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