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区域养生
前言
先前,笔者分享了《八卦象数疗法》,引起一段时间朋友圈内的轰动。配合部分学习的朋友增加推出《自我调养巧治病》。现在继续增加名中医王玉川的高等院校教材作品《中医养生学》,欢迎大家参与论证讨论。笔者提醒建议大家先学习“基础”;其次是“诊断”;然后才是“养生”和“调理”等之外的学科。而“基础”的重点内容仍然是“阴阳五行学”!
1.1概念
1.2性质和特点
1.3地位和任务
1.4学习方法和要求
2.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2.1上古时期
2.2先秦时期
2.3汉唐时期
2.4宋元时期
2.5明清时期
2.6近代与现代
3.1理论与生命
3.2-3天年和衰老
3附.近代衰老学说
3.4天人相应
3.5形神合一
3.6动静互通
3.7协调平衡
3.8正气为本
4.1协调脏腑
4.2畅通经络
4.3清静养神
4.4节欲葆精
4.5调息养气
4.6综合调养
4.7持之以恒
5.精神养生
5.1情志变化
5.2调神养生法
5.3调摄情绪法
6.1养生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6.2自然环境与健康
6.3居住环境与健康
6.4室内环境与健康
7.0起居作息与养生
7.1起居有常
7.2劳逸适度
7.3服装顺时适体
7.4排便保健法
8.1睡眠的生理
8.2睡眠时间和质量
8.3睡眠的方位和姿势
8.4睡眠与卧具
8.5睡眠环境与适忌
8.6失眠的预防
9.1饮食养生的作用
9.2饮食调养的原则
9.3进食保健
9.4食后养生
10.0房事养生
10.1房事养生教育的重要
10.2房事的生理作用
10.3节制房事的意义
10.4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10.5强肾保健方法
10.6房事禁忌
11.1运动养生机理、特点和原则
11.2运动养生的形成和流派
11.3气功保健
11.4五禽戏
11.5太极拳
11.6八段锦
11.7易筋经
12.1娱乐养生的意义
12.2娱乐养生的方法
13.1浴身保健分类
13.2冷水浴
13.3热水浴
13.4蒸汽浴
13.5矿泉浴
13.6药浴
13.7其他浴身方法介绍
14.1保健、针灸、按摩的意义和异同
14.2针刺保健
14.3保健灸法
14.4保健推拿按摩
15.1药物养生的机理
15.2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15.3益寿延年中药举例
15.4益寿延年方的组合原则
15.5延寿延年名方举例
15附.延缓衰老药物的现代研究概况
16.因人养生
16.1胎孕保健
16.2少儿保健
16.3青少年的保健
16.4中年保健
16.5老年保健
16.6妇女保健
16.7体力劳动者的保健
16.8脑力劳动者的保健
17.1体质学与养生
17.2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
17.3不良体质的养生
18.0部位养生
18.1口腔保健
18.2颜面保健
18.3头发保健
18.4眼睛保健
18.5耳的保健
18.6鼻的保健
18.7四肢、手足保健
18.8胸背、腰腹保健
18.9五脏保健法
19因时养生
19.1因时养生的原则
19.2春季养生
19.3夏季养生
19.4秋季养生
19.5冬季养生
19.6交季前后的自我调养
第二十章
区域养生
区域,指一定的地理范围。区域养生,系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选择相应的保健措施,以防治疾病,益寿延年。本章主要探讨区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求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内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条件对人体的侵害,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统一。
第一节 区域划分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一、区域的划分
(一)传统的分类方法
在我国古籍及医典中,通常以地理方位和地形特点相结合,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其中,西、北方地势较高峻陡峭,东、南和中方相对平缓低洼,这种方法同我国辽阔疆土的形态趋势基本吻合。
(二)现代的分类方法
由于标准的多样化,区域的划分又有不同类型。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可分为行政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而论,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类。就自然地理条件来讲,可笼统分为陆地和水域两大类型。在陆地中,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五种类型;再从气候的影响范围来看,可分为海洋性气候、山地气候、大陆性和平原气候以及森林气候等;还可根据地球上气温的变化规律,分为亚热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等;就我国的地理条件而言,按照温度的不同,从南到北,又有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寒带等六个温度带和高寒的青藏高原区。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很难用某种分类方法一以概之。如森林气候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区域类型,它可存在于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各类地形环境中。本章限于篇幅及为叙述方便,将区域分为山地和高原环境、平原和盆地环境及滨海地区三部分,就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和有关养生保健措施,分别作一介绍。
二、不同区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一)历史的回顾
在几千年的历史时期中,我们的祖先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医学地理思想。人们通过大量观察和比较,不仅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还了解到,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人们的体质类型、生活习惯和居住方式各异,引起的疾病种类和临床表现有别,手段包括处方用药也要与之相应,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内经》就从人与天地相应、生气通天的观点出发,在《五常政大论》和《异法方宜论》等篇章中,专门阐明了这个问题。
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总结了隋以前我国人民关于病因症侯的认识,提出疾病与外界有害物质有关。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谈到特殊的地理环境会引起某种地方病:“凡遇山水坞中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瘿病”,即指地方性甲状腺肿而言;孙氏还指出:“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金元刘完素和张元素,也强调疾病与气候和环境有关,治病要因时、因地制宜。陈言的《三因极一方论》、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徽宗的《济世经》、王安道的《医经溯洄集》以及清代吴又可的《温疫论》等,都提出气候变化和地形的区域差异,与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之间的关系。
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别,对人们的健康状况产生相应影响,不同区域居民的不良生活习俗.也会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如清末梅伯言在其《白下锁言》中记述江苏南京一带,“沿河居民,日倾粪土污水,荡涤无从,郁积日增,病症日作”。为了防止水污染引起传染病,历史上曾提出不少保护水源的建议。吴自牧的《梦梁录》指出:南宋杭州西湖因豪绅权贵沿湖营造宅宇,污染湖水,造成疾疫流行。所以,乾道、咸淳年间曾两次禁止官民抛弃粪土入湖。
以上事实表明,在研究地理环境要素和疾病的关系方面,在认识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体健康方面,我们的祖先曾有过令人瞩目的见解与实践。这些有关的医学地理思想纵然是简朴而很不完善的,但对进一步认识我国地理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线索。
(二)现代的认识
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环境和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化,近几十年来,作为医学与地理学交叉综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医学地理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解放以来,我国的医学地理学事业,在认识不同区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1、对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的调查研究 从流行病学和病因学方面,探讨一些地方病、流行病和疑难病,取得显著成效。如对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及其它自然疫源性疾病致病环境的调查研究,以及通过化学地理环境预防疾病,都获得一定的发展。
2、对癌症高发区的地理调查 近几年来,开展了癌症高发区地理环境现场联合调查,分析了环境因素,检查了可疑致癌物质,积极寻找地区癌症高发的主导环境因素。例如几年来经过调查大量人口和较大面积的病因研究,发现某些地区食管癌发病率高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是由于在当地环境中存在着某种致癌物质的结果,或与某些微量元素有关。
3、治理污染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