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速递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危险因素及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白内障手术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眼科手术。而眼内炎,作为白内障手术的并发症之一,尽管发生率极低(文献报道0.04%-0.41%),但其灾难性的预后结局(1/3的眼内炎患者的视力预后都在指数及以下)依然使其备受 为了明确与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探寻有效的预防性抗生素用药方式,Jabbavand等人以伊朗德黑兰Farabi医院为研究中心,回顾性分析了-年在该中心接受白内障手术的例患者病案。就患者的术后眼内炎发生情况(眼内炎诊断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所有疑似病例均进行玻璃体活检,细菌涂片及培养);人口特征学特征,系统性疾病病史,眼部疾病史;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方式;白内障术中所用术式,人工晶状体类型,术中并发症;术后视力等信息进行了采集,利用卡方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2月的Ophthalmology杂志上。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的例白内障手术中,有例发生了术后眼内炎,其发病率为0.%(41例有细菌培养阳性)。糖尿病史(14.3%),高龄(术后眼内炎病例平均年龄,81岁),术中玻璃体脱出(17.9%),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1%)和左眼手术(58.9%vs41.1%右)与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显著相关(详见表1)。其中糖尿病患者的术后眼内炎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近3倍(OR2.92,CI1.72-4.96),而术中玻璃体的脱出则使术后眼内炎的发生风险提高7倍以上(OR7.83,4.8-12.7)。高龄患者因晶体核硬化,悬韧带松弛及更多的结膜囊细菌而较易发生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手术主切口靠近上睑缘被认为与左眼手术易发眼内炎有关,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则因其通常应用于复杂病例,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并发症风险。
▼表1不同因素对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率的影响
此外,该研究也对预防性抗生素用药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与无预防用药相比,术前短期局部或系统性应用抗生素,或术后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可使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病风险降低40%-50%,但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而在/例接受前房注射头孢呋辛(intracameralcefuroxime)预防治疗的患者中,无一例发生眼内炎且在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报道(详见表2)。这意味着该预防方法可能较传统的局部点用或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可能都更为有效。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前房注射头孢呋辛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仍属于超适应证用药(off-labeluse),用药仍需自配(浓度0.1mg/ml)。而一旦计算失当或配置污染,则可能引起前节炎症、黄斑水肿甚至视网膜脱离等不良反应,需慎重使用。
▼表2预防性抗生素用药的单项危险因素分析
基于如上结果,该研究认为前房注射头孢呋辛可有效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应预防性用于术后眼内炎高危人群(高龄,糖尿病史,术中玻璃体脱出等患者)。而不同预防性抗生素用药方式的有效性则有待于未来前瞻性临床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正文所有表格均来自原文)
原文:MahmoudJabbavand,HesamHashemian,MehdiKhodaparast,etal.Endophthalmitisoccurringaftercataractsurgery:Out 眼内炎是内眼手术后最凶险、后果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虽然目前白内障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切口越来越小、手术时间越来越短,但是眼内炎仍然是白内障手术医生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对眼内炎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最大程度减少眼内炎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糖尿病史、高龄和术中玻璃体脱出是术后发生眼内炎的危险因素,这已经被很多研究证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是降低眼内炎发生率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术前1-3天使用广谱抗生素滴眼液,手术开始前使用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术毕结膜囊涂抗生素眼膏或者结膜下注射抗生素。研究显示这些方法安全有效。本研究显示前房内注射抗生素也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预防眼内炎方法。欧洲、美国等国家一部分医生常规采用此种方式,但是在我国鲜有医生采用。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前房内注射抗生素是一种可选择的预防眼内炎的有效方式,尤其对于高危患者白内障医生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