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眼科全速迈向国际舞台暨中国眼科未
年9月17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的第一天,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副院长王宁利教授便启动了“中国眼科未来领袖发展项目”,旨在培养中国眼科国际化领导人才,推动我国眼科界向前全速发展。
眼睛很重要医疗需求很旺盛
眼睛是人体十分重要的感觉器官。我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之一,占世界盲人总数的18%。我国视觉残障的患病率为1.53%,人数达.5万,失明及视觉残障人群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负担[1]。
目前我国第一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是由病理性近视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上述重大的眼科疾病的就诊率及治疗率却是相当的低[2]。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年龄相关性眼病的患病人群也会大幅度上升。因此,我国眼科的医疗需求十分旺盛。
眼科学发展迅速仍需提速国际化
近30年来,我国眼科学临床和基础学术水平都得到了有力地提高:医院的蓬勃发展,眼科学成为发展最快的临床学科之一。白内障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术等诊治技能在中国眼科医生中得到普及。另一方面,自年到年的25年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眼科项目多达项[3],中国医生发表的SCI文章数量及影响力已经攀升到全球第二位;我们还拥有了自主产权的新药物。基础学科的发展对眼科临床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以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剂为例,这一药物的诞生与推广堪称人类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典范,中国已有三万名AMD患者从中获益。
王宁利教授同时指出我国眼科的差距:
医疗资源没有充分释放且分布不均衡:我国年平均每位眼科医生每周仅接诊50人次,专家级医生甚至每天的接诊量都近人,我国眼科的医疗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释放。
眼科国际高端技术的引进与国内高端人才的发展不匹配:掌握新技术前沿资讯的人才往往集医院中;另一方面,医院管理者往往是科研和临床过硬的专家出身,但在团队领导力方面缺乏经验,而具备突破创新思维、国际化视野的领导者少之又少,而他们正是推动中国眼科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国际话语权弱:近年来我国眼科医生参与国际会议的频次和人数都大大提升,但我国医生在国际会议中具有学术表达权的专家凤毛麟角,中国专家在ICO、APAO中任职的比例仅为6/、6/60。尽管近年来眼科学研究项目数量和文章发表数都呈快速上升趋势,但质量不容乐观。缺乏标志性、里程碑性的文章。
国际大型临床试验的设计和PI不足:截止至年09月,我国登记的试验总数为例,其中国际多中心试验仅占12.27%[4],这一现象具体到眼科领域将会更低。目前尚无多中心的国际药物试验落户中国。国内也忽视了多中心的团体协作。
因此,我国的医学科研与国际一流水平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科学研究,任重而道远。
中国眼科未来领袖发展项目全速推进学科向前
面对我国巨大的眼科医疗需求,以及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将会陆续启动系列项目,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化趋势等方面全面加速推进眼科发展。此次启动的“中国眼科未来领袖发展项目(LDP)”便是系列举措的重中之重。
王宁利教授提出,如果要提高我国眼科的学术地位,必须要将之前提到的四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好。通过建立国内自主的LDP项目,进一步实现眼科学术的国际化。希望在诺华制药的支持下,把这个学院办成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非营利性公益学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全国眼底病学组组长、医院副院长许迅教授在会上详细介绍了该项目,许迅教授认为,眼科未来领袖的培养应该尽早开始,这也正是启动中国眼科未来领袖发展学院暨光明学院项目的契机。项目的出发点正是要培养临床和科研双过硬的眼科医生,从而驱动中国眼科学的发展国际化中国眼科未来领袖发展项目可以说是眼科学界的MBA,项目将对眼科领域已经承担重要责任的专家进行拔高式培训。该项目在全国仅甄选25-30名学员,集中资源保证质量。
许迅教授强调,眼科新药临床试验的评估和临床转化、主要致盲疾病的研究突破、寻找无创和微创的给药方法,对于眼部疾病的诊治都具有重要意义,将是中国眼科未来领袖发展项目重点探讨的方向。
最近15年,中国申报的国际多中心临床实验显著增加。许讯教授指出,我们在国内已经完成了眼底病第三方的研究评价平台,这一平台目前为九个国家提供临床研究服务。王宁利教授期望借LDP项目培养一批中青年眼科专家,通过引领国际临床试验和大型科研项目使得更多的中国患者从中获益。
两位专家总结道:科研没有捷径,也不是闭门造车能够成就的,要有创新思维,跨领域思维,国际视野,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发挥团队最优绩效的能力,敢于承担挑战性国际项目,中国眼科将全速走向国际舞台。
媒体问答环节
在王宁利教授和许讯教授的演讲之后,现场记者进行了踊跃地发言提问。
关于如何解决我国与国际相比在人才和科研等方面的差距,王宁利教授表示,规范化的医师培训是关键,尤其是数医院的眼科医生还亟需我们的培训。在科研方面,中国并不缺少大型的眼科机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各自研究的重心和立足点。眼科医生队伍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许迅教授指出,我们在临床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我国已经获得美国FDA认可的评价中心,也正在为国际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提供评估。王宁利教授补充说,虽然我们的药物评价基地很多,但真正在眼底病评价方面被国际所接纳的目前仅此一家。因此,中国未来还要有自己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团队,做出的研究结果能够在国际生物医学第一方阵杂志上发表。
对于未来眼科临床研究中心在全国的普及,许迅教授表示了充分的信心和展望。我们应当把现在的临床研究上升到一项研究者主动发起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然后找第三方来评价,最终得出在循证医学上非常强的证据。这种研究模式将成为中国跟国际眼科快速接轨的关键。
资料来源: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5年的资助与我国眼科学学科发展》——《中华眼科杂志》年2月第48卷
[2]年眼科用药市场研究报告
[4]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数据.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中药清热解毒治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