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晶状体拱高成为白内障术后屈光度影响新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眼前节结构堵塞,导致虹膜周边与小梁网相连,继而阻碍房水外流。临床上,白内障合并PACG的患者比较常见。
白内障手术对PACG疗效较好,其通过加深前房,缓解前房角堵塞,可长期有效控制眼内压。但眼前节结构,如晶状体厚度、位置、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等差异,使屈光结果预测不准确。
近来,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AS-OCT)被用于眼前节评估及前房角参数量化。AS-OCT图像评估显示,白内障手术后,前房角开放,前房加深,这种变化可能是屈光结果预测不准的原因之一。
为探究预测PACG患者人工晶体度数公式的准确性,确定白内障手术术前眼前节因素与术后屈光结果的联系,SamSeo等采用横断面研究法对名接受过白内障手术的PACG患者进行研究,结果于年发表在ClinicalScience杂志上。
患者术前接受全面眼科检查,术后借助AS-OCT及定制软件测定2个新因素,前拱高(AV)(晶状体拱高与前房深度之和)及相对晶状体拱高(rLV)(晶状体拱高与AV之比)(图1)。
图1为AS-OCT图像,显示前房深度(ACD),晶状体拱高(LV),前拱高(AV),点SS与SS为巩膜突位置
比较拟植入人工晶体度数与术后真实屈光度数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配对符号秩检验计算、比较平均屈光误差及绝对误差中位数。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探究AV及rLV与术后屈光结果的联系。
结果显示,Haigis、HofferQ及SRK/T公式均存在偏低误差,但HofferQ公式误差最小。多元回归分析表明,rLV是影响术后屈光结果的唯一独立因素。
公式测算拟植入人工晶体屈光度均存在偏低误差,导致病人术后远视,可能与白内障摘除术诱发前房加深,人工晶体后移,或眼内压降低引起的眼轴变短有关。
rLV由晶状体厚度、位置及前房深度等多因素决定,是影响PACG患者白内障手术后屈光度的重要因素。如上所述,白内障手术可导致前房加深,晶状体后移,这种影响对高rLV患者更显著。
该研究首次提出rLV是影响白内障手术后屈光度的独立因素,其通过评估术前眼前节特征,对预测人工晶体度数的公式加以矫正,从而提高预测准确度及手术成功率。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数量小,时间短,因此仍需大样本、长期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该结论。
版
权
声
明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