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与营养调理
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与营养调理
糖尿病是一种因体内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与遗传基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三多一少”),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正常的尿液中不应含有葡萄糖)等。
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虽然每种类型的糖尿病的症状都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但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和它们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却不同。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都会导致胰腺中的β细胞不能产生足量的胰岛素以降低血糖的浓度,导致高血糖症的发生。1型糖尿病一般是由于自体免疫系统破坏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的;2型糖尿病是由于组织细胞的胰岛素抵抗(通俗地说,就是细胞不再同胰岛素结合,使得进入细胞内部参与生成热量的葡萄糖减少,留在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多)、β细胞功能衰退或其他多种原因引起的;妊娠期糖尿病则与2型糖尿病相似,也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荷尔蒙)所导致的。
几种常见并发症
1.糖尿病肾病
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
2.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或称单纯型或背景型),而将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2)与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大致上有以下4种情况:
①与糖尿病本身相关的葡萄膜炎;
②感染性葡萄膜炎,糖尿病患者发生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机会较正常人明显增加;
③伴有一些特定的葡萄膜炎类型,但二者是偶然的巧合,抑或是有内在的联系;
④内眼手术后的感染性眼内炎或无菌性眼内炎。多发生于中年人和老年人糖尿病患者。
(3)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在血糖没有很好控制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为双眼发病,发展迅速,甚至可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发展为完全混浊。
3.糖尿病足
(1)早期感觉改变通常呈袜套样表现,首先累及肢体远端,然后向近端发展。轻触觉、本体感觉、温度觉和疼痛感知的共同减弱;运动神经病变表现为足内在肌萎缩,出现爪状趾畸形;自主神经受累表现为皮肤正常排汗、温度及血运调节功能丧失,导致局部组织柔韧性降低,形成厚的胼胝以及更易破碎和开裂。
(2)后期继上述早期神经病变引起的症状外,还可出现溃疡、感染、骨髓炎、Charcot关节病等
有报道称,亚洲人(特别是东亚)更容易患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米饭为主粮太过精细、单一所造成的。
糖代谢
因为胰岛素是调节大多数组织细胞(主要是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细胞)吸收葡萄糖的主要激素,所以胰岛素缺乏和细胞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在所有类型的糖尿病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多数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会被转化成葡萄糖单糖——一种在血液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也有一些碳水化合物不能转化,例如果糖,虽然其也能作为细胞能量来源,但是并不会转换为葡萄糖,也不参与胰岛素-葡萄糖调节机制。另外,纤维素也不能被转换成葡萄糖,虽然其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成的长链,这是因为人类和许多动物的消化道没有能力消化它。
当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时,比如饭后,β细胞就释放胰岛素到血液中。胰岛素使得大多数的细胞(通常的估计是全身2/3的细胞,包括肌细胞和脂肪组织)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作为他们的能量,或者转化成其它人体所需要的分子,或者储存起来。
胰岛素也是葡萄糖和储存于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的肝糖之间相互转换的主要控制信号,血糖浓度降低既会导致胰岛β细胞减少释放胰岛素,也会降低葡萄糖向肝糖的转化。
高胰岛素水平可以加速多种生化合成的过程,比如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蛋白质合成和脂肪形成等。
1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病状通常出现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可能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在这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对体内生产胰岛素的β细胞做出攻击,最终导致体内无法生产胰岛素。患者需要注射外源性的胰岛素来控制体内的血糖,这是一种由先天家族遗传的疾病。
2型糖尿病,也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常出现在成年人(特别是肥胖症患者)身上,其病症会导致消瘦。
营养素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营养素指的是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研究表明,这些营养素在糖尿病防治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另外,植物性食物中特有的一些活性成分对糖尿病的防治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营养素在糖尿病防治中到底作用如何。
一、宏量营养素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一)碳水化合物
众所周知,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对于糖尿病人也不例外,但是大多糖尿病患者谈“糖”色变,认为糖尿病人就不应该摄入糖类,其实不然,糖类也有好有坏,但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总量是糖尿病患者饮食疗法的关键。通常情况下,并不建议糖尿病患者摄入单糖和双糖,因为它们在肠道内不需要消化酶,可被直接吸收入血液,使血糖迅速升高。医院教授伊沙多尔·罗生富医学博士研究认为,不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进入血液的速度虽然不太一样,但差别并不如我们以前想象的那么大,简单糖类并不比淀粉类消化的快多少,真正的问题在于食物中碳水化合物总量的多少,而非主要在于种类的差别。因此,对于一些单糖如葡萄糖不必一点也不敢用。但是,过多地摄入单糖和双糖类食物,可使体内甘油三酯的合成增多,并使血脂升高,还可能导致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不敏感,从而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因此,对单糖和双糖类食物,糖尿病患者可浅尝即止。
由于降血糖药物的开发和创新,糖尿病患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可占总热量的50%~65%,原则上应该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病情、活动耗能等因素制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但不能过低,在合理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碳水化合物的进食量,有助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和改善葡萄糖耐量。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会使血糖升高,增加胰腺负担。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体内需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易引起酮血症。防止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尤为重要,因为糖类是大脑的唯一供能物质,而且大脑耗能高,没有糖储备,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大脑的损害尤为严重,因此不能一味地降血糖。土豆淀粉在体内被吸收的速度缓慢,不会导致血糖太高,是糖尿病病患者的食疗佳品。另外,血糖指数也是一个关键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多选择血糖指数低的食物,可有效控制餐后胰岛素和血糖异常,有利血糖的稳定。总而言之,控制好碳水化合物的总摄入量,是糖尿病患者饮食疗法成功的第一步。
(二)蛋白质
糖尿病饮食中蛋白质供应应充足,摄入量一般要比正常人稍高。糖尿病患者多因代谢紊乱,使体内蛋白质分解过速,丢失过多,易出现负氮平衡,膳食中应富含蛋白质,蛋白质的摄入总量应占总能量的12%~20%。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原异生旺盛,蛋白质消耗量大,当糖尿病合并肾病时,从尿中排出的蛋白质较多,需要摄入更多的蛋白质。
但当肾功能衰竭时,需低蛋白膳食。
一些研究表明,许多氨基酸都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其中以精氨酸和赖氨酸的作用最强。据美国研究人员在《糖尿病护理杂志》上的研究报告,在同时摄入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混合物的情况下,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对碳水化合物的反应能力会大大增强。研究人员选择了10名Ⅱ型糖尿病患者(病史平均8.9年)和10名健康对照者,检测受试者在摄入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蛋白水解物混合物后胰岛素分泌的反应性,一是单纯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二是同时摄入碳水化合物和游离氨基酸、蛋白混合物。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摄入碳水化合物相比,同时摄入氨基酸和蛋白质混合物后,受试者的胰岛素分泌反应性明显增加。
人们所熟知的牛磺酸也是一种含硫的非蛋白氨基酸,它可以加速葡萄糖进入细胞,促进细胞内糖代谢和糖原合成,降低动物血糖合成。另外牛磺酸还可以作用于胰岛素受体,发挥胰岛素样效应,协同胰岛素对糖代谢的调控效应,参与维持机体葡萄糖自稳态,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的细胞保护作用。此外加拿大研究人员自实验鼠身上发现,一种雄牛氨酸有助于防止糖尿病发生。由此可见,氨基酸类保健品在在将来防治糖尿病方面也有无限潜力。
(三)脂类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代谢紊乱,未经治疗或控制不良的患者有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三酰甘油(TG)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由于糖尿病患者个体差异显著,若脂肪摄入种类及数量不当,往往使血脂升的更高,容易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因此必须限制脂肪摄入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不宜过多。一般认为,脂肪的摄入量一般占总热能的20%~25%为宜,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应小于10%。目前研究表明,单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患大血管病的危险,这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另外,必需脂肪酸具有促使胆固醇转变和排泄的功能,能够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对糖尿病患者也十分有利。共轭亚油酸(CLA)是存在于反刍动物肉类食物中的一种天然不饱和脂肪酸的衍生物,能帮助调节和减低血液内葡萄糖的水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此外,荷兰国立公共研究所的专家发现,ω-3脂肪酸可增强人体对糖的分解,维持糖代谢的正常状态,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多食用富含ω-3脂肪酸的海鱼。除了脂肪酸之外,大豆磷脂(包括卵磷脂)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十分有益的。卵磷脂不足会使胰脏机能下降,无法分泌充足的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运送到细胞中,如果每天食用20克以上的大豆磷脂,则糖尿病的恢复十分显著,对糖尿病坏疽及动脉硬化等并发症患者更为有效。
二、微量营养素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一)维生素
1、维生素A:现代研究表明,每天摄入IU的维生素A,能缓解糖尿病症状。胡萝卜素在体内转换成视黄醇,可保护视力,预防糖尿病并发的眼部病变。
2、维生素B族:糖尿病症状控制不良者,糖原异生作用旺盛,B族维生素消耗增多,应及时补充B族维生素。现代研究表明,每天摄入50mg维生素B1,可缓解糖尿病并发的神经性疾病,维生素B12也可改善和缓解糖尿病并发的神经系统症状,另外肌醇作为细胞信号传递过程中的第二信使,在细胞内对激素和神经的传导效应起调节作用,对调节糖代谢有正效应。维生素B3即烟碱酸可预防与糖尿病并发的肾脏疾病。
3、维生素C:现代研究表明,每天补充mg维生素C,可增加微血管的强度,并预防心脏血管疾病,且帮助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调节血糖。《美国营养学会》报道,糖尿病患者适当的补充维生素C,可降低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的水平。C反应蛋白是人体出现慢性疾病的一种生物标志,与心脏病、糖尿病密切相关。与胆固醇水平相比,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是更好的心脏疾病“报警器”。维生素C还有增强抗体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糖尿病患者皮肤感染。
4、维生素E:现代研究表明,每天两次,每次国际单位的维生素E摄入,可降低胰岛素用量,改善心脏机能,预防慢性并发症。
5、维生素F:现代研究表明,维生素F也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维生素F也叫亚麻油酸,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参与体内重要的生理代谢过程,是前列腺素的前体物质。一般食品中不含维生素F,但亚油酸在许多食品中含量丰富,特别是植物油含量较多,亚油酸经脱氢酶作用转化为维生素F,再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可以提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恢复糖尿病人细胞的脂肪酸去饱和酶的活性,临床观察表明对高血糖患者有明显的降糖作用。
(二)矿物质
现代研究表明,矿物质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无机元素,其中在调节血糖等物质代谢中有积极的作用。
1、磷:可增进糖尿病患者的体力,改善血糖调节能力,且预防血管性并发症。
2、硫:能在不同的甲基转移酶催化下,转给各甲基受体而形成多种甲基硫化合物,调节蛋白质代谢,减少生糖氨基酸,调节血糖代谢。
3、钙: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会使骨质流失、造成体内钙质不足,和常人相比,如果每天钙的摄入量低于0毫克,是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的,容易出现“背痛、腿抽筋”等情况,而糖尿病人补充足够的钙量除了有助于防止骨钙丢失,还能促进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机体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另外,钙通过维持体内PH值平衡减缓糖尿病症状,ph值升高0.1%,胰岛素的敏感度就提升30%。
4、镁:镁属于激活剂,能通过提高胰岛素分泌和受体数目及DNA的合成和细胞的生长,增加蛋白质合成利用等,调节或改善糖等物质代谢,能增加体内酵素及PH值平衡,改善血糖调节能力,预防心血管疾病。
5、锌:锌在糖尿病饮食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人体中有几十种酶需要锌的参与才能维持其活性,发挥其功能。锌能协助葡糖糖在细胞膜上的转运,每一个胰岛素分子中有两个锌原子,锌的供给不足可使胰岛素的分泌减少。
6、铜:可预防慢性糖尿病并发症,并增强免疫力,预防癌症。
7、锰:可改善胰岛素依赖型的血糖调节能力,控制血糖值并促进甲状腺素的形成。
8、铬:三价铬为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组成部分,参与或促进胰岛素的生物作用,可调节血糖和胰岛素的水平。
9、硒:硒参与谷胱甘肽抗氧化酶、乙酰辅酶和泛醌的组成,并在糖等物质及神经电子传递中起调节作用,可调节糖等物质代谢及神经功能等,有促进人体胰岛素合成的作用。
10、钴:钴是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所必须的微量元素。
11、碘:海带中所含的有机碘有类激素样作用,能促进胰岛素及肾上皮质激素的分泌,促进葡萄糖和脂肪酸的代谢,发挥降血糖和血脂的作用。
12、钒:有胰岛素样作用,可激活胰岛素、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增加胰岛素受体,降低血糖及控制餐后血糖,并能降低血清中脂类等。
13、锂:能加强或拮抗糖代谢中锌、锰、铬等阳离子的辅酶,调节胰岛素分泌及所需水平,促进糖的利用,增加肝糖原、肌糖原。
三、膳食纤维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近年来膳食纤维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膳食纤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和吸收的速度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如魔芋所含的葡甘露聚糖分子量大,粘性高,不易被唾液淀粉酶水解,故能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食之不仅可以减肥,且可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从而减轻胰脏的负担,使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处于良性循环,不会出现血糖骤然下降而导致的低血糖现象。另外,海带中所含的岩藻多糖也是极好的食物纤维,能延缓胃排空和实物通过小肠的时间,如此,即使在胰岛素分泌量减少的情况下,血糖也不会大幅上升。很多研究还发现,膳食纤维有保护修补胰腺B细胞的作用,使B细胞及外周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改善葡萄糖耐量,从而降低空腹血糖,如羊栖菜多糖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据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院捷姆兹的报道在?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膳食纤维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及中性脂肪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值,使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提高两倍。实验证明,单独或混合食用果胶、魔芋葡甘露聚糖等食物纤维,可抑制血糖的上升,胰岛素分泌的下降。水溶性纤维可延缓胃排空,从而延缓糖的吸收。它可以在小肠表面形成一种高粘性液体,将碳水化合物包起来,从而对肠道的消化酶系形成屏障。水溶性纤维可以被肠道菌群水解,在肠道中形成乙酸盐和丙酸盐。这些短链脂肪酸盐可吸收入静脉,并在肝内刺激糖酵解,抑制糖异生。此外,水溶性纤维可以减少胃肠肽的分泌,而胃肠肽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因此,多膳食纤维饮食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的新的糖尿病营养治疗目标和营养素供给量标准中就明确提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摄取适宜的热量,调整宏量营养素的类型和构成比,适量补充膳食纤维等手段,来达到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的目的。每日适宜摄入量以15~20克粗纤维为宜。
德道康健产品优势:
1.雨生红球藻粉
雨声红球藻中含有天然虾青素。虾青素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通过血脑屏障的类胡萝卜素,也是迄今为止自然界发现的最强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是天然维生素C的倍;天然维生素E的-0倍。
研究发现,虾青素可保护处于高葡萄糖含量中的细胞。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反常的高血糖含量,具有有高氧化压力。高血糖含量和高氧化压力与糖尿病并发症如肾脏疾病有联系。
并且权威专家也指出,虾青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氧化压力、炎症和细胞凋亡的调整均显示出功能作用。因此,我们研究认为虾青素能够作为抗糖尿病的有效的、功能性增补剂。
2.红酒黑加仑粉
法国红酒粉中所含的多酚化合物超过50种,是目前营养学界所发现的抗氧化物种类最多、抗氧化范围最广的物质。
研究论文指出:白藜芦醇具有降血糖及血脂的作用,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可籍由提高周边组织对循环中能量物质的利用,降低血糖及血脂的浓度,唯其作用机制似与胰岛素不同。
糖尿病治疗不是只血糖控制,而是心脏、代谢风险管理,不仅有些民众,许多糖尿病病友及家属的观念也停留在吃药就能控制糖尿病,事实观念是不正确的,也误认单一功能现成糖尿病药能解决并发难缠的糖尿病病症,而白藜芦醇不仅能严格控制血糖,并兼具降胆固醇、降血压及防血栓与减重等兼具多功能,所以白藜芦醇是糖尿病患者最佳选择的天然食物。
高血糖会加速癌细胞的增长,尤其那些成长、增生皆快的癌细胞,所以降低高血糖是身体健康当务之急!
3.蓝莓阿萨伊粉
蓝莓中含有天然強效抗氧化剂--花青素,蓝莓花青素全是小分子,能在口服45分钟后快速进入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在欧洲,为了改善血液循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减轻水肿和抑制静脉曲张等,花青素己用于临床治疗几十年。花青素可以强化毛细血管、动脉与静脉血管,因此,它有消肿化淤的功效。毛细血管的阻力减少和渗透性改善,使细胞更容易吸收养分与排除废物。输送养分与运出废物这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心脏负责抽压血液;动脉与静脉血管输送血液;而负责运送营养给细胞,又运出废物的是毛细血管。花青素可以清除细胞膜中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自由基,因此,抑制了释放某些酶去伤害毛细血管壁的过程。
花青素被称为视力的保护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是糖尿病的征兆,它是眼睛毛细血管微出血引起的,是成年盲人的常见病因。法国允许用花青素调理该病已经很多年了。这一方法显著减少了眼睛毛细血管出血,改善了视力。花青素也已经用来防止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后的并发症。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