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看中医如何帮你治疗
工作以来发现因月经量少来诊的患者颇多,备受月经量少的困扰。育龄期妇女担心自己不孕;中年妇女担心自己面部增长色斑影响容颜,提前进入绝经期,加速衰老。
其实月经量少的危害远不止这些,除了不孕、面部色斑,还会引起头痛,妇科炎症(如子宫内膜异位、宫颈炎、皮疹、月经性牙痛等)。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月经量少
月经量少中医病名为月经过少,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不足2日,甚或点滴即净者,称“月经过少”,亦称“经水涩少”、“经量过少”。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尚无明确的诊断名称,通常认为月经周期在21-35天,经期<2天,经量≤20ml即可认为月经过少。
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下丘脑-垂体-卵巢生殖轴的功能失调;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卵巢功能的改变;人工流产;急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结核;长期服避孕药;接受化疗药物治疗后;泌乳素升高;源源不断的社会压力与生活压力;保健品、减肥药、添加剂;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都会成为导致月经量少的因素。
中医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于肾……经原非血,乃天一之水,出自肾中。”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肾精能生血,血能养精,精血互生,为女性生殖生理提供物质基础。肾虚则气血化生无源,胞脉空虚,血海难盈,故经血量随之减少。
《景岳全书》中说:“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惟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
《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论证了寒邪可引起血分病变。寒属阴,主收引凝聚,若寒邪入血,则影响血液运行不畅,使脉道不畅,影响月经的产生及排出。
《济圣总录》有云:“血为荣,气为卫……内之五脏六腑,外之百骸九窍,莫不假此而致养。矧妇人纯阴,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在上为乳饮,在下为月事。”
故可见月经量少主要机理为精亏血少,冲任气血不足,或寒凝瘀阻,冲任气血不畅,血海满溢不多而致。常见的分型有肾虚、血虚、血寒和血瘀。
中医药的治疗
1.肾虚型:宜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用当归地黄饮(《景岳全书》)加紫河车、丹参。
当归、熟地、山茱萸、杜仲、山药、牛膝、甘草。
2.血虚型:宜补血益气调经。
方用滋血汤(《证治准绳·女科》)。
人参、山药、黄芪、白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3.血寒型:宜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用温经汤。
实寒: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人参、当归、川芎、白芍、肉桂、莪术、丹皮、甘草、牛膝。
虚寒:温经汤(《金匮要略》)
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半夏。
4.血瘀型:宜活血化瘀,理气调经。
方用通瘀煎(《景岳全书》)。
当归尾、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
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女性的压力逐渐增大,月经过少已成为妇科临床较常见疾病。广大女性应注意饮食规律,清淡为主,勿过食肥甘厚味;适当运动,不可过度减肥;保持心情舒畅,并注意正确避孕。
月经量少病因多样,无器质性病变者方可采用中医药调理。医院正规检查,听从医生诊治,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参考资料:
1.《中医妇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九版)
2.《傅青主女科》
3.《金匮要略》
4.《灵枢·痈疽》
5.《济圣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