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了光明事业就选择了奉献
在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建湖县,有一所建院近五十医院——医院。她历经几代人的呕心沥血,砥砺前行,如今发展成拥有张病床医院,“治眼病到建阳”成更多人的共识,从葛新民老院长到儿子葛正光院长接力相传,守望光明,第三代眼科人葛娴已接过接力棒,奋斗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脚下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光明,“建阳眼科”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葛娴,从小受爷爷和父亲的熏陶,耳濡目染,医学之梦始于儿时,出生眼科世家的她年考上了南通大学临床医学。之所以学医,她说,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从小就觉得医生这个职业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芒,立志做一名眼科医生,为人民送去光明。
继往开来 传承光明
年7月医学院毕业的葛娴,穿上白大褂,进入医院成为一名真正的、也是她梦寐以求的眼科医生,开始了她终身的光明事业。人与外界交往中,9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眼睛是光明和希望,看到那么多眼疾患者,她明白了眼疾带给患者的痛苦,明白了一名眼科医生的责任心是多么重要。她边工作边学习眼科新知识、新技术,就连最小细节都能为病人去着想,例如,为病人检查的时候怎样翻眼皮,才能不增加病人的痛苦,这样潜移默化的小动作,也影响了身边的同事们。 年在浙江医院进修眼科一年,师从著名眼科名家姚克、徐雯教授等,刻苦专研,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眼科书籍、杂志,不放过任何一场业务讲座,打下了坚实的眼科基础,熟练地掌握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抗青光眼小梁切除等精细眼科手术。年8月—年8月,医院眼科进修一年,师从著名眼科名家刘庆淮、谢平教授等,跟班学习、值夜班、写病历等,相当辛苦,经常吃住在科室内,年前三个月正是“新冠病毒”最猖厥之时,大多数进修医生都返回,葛娴是为数不多坚持留下的,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竭尽全力吸取新技术,用心思考,“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会了玻璃体切割多种复杂的、联合性眼科手术技巧,眼科诊断治疗水平又登上了新台阶,受到要求严格的导师们好评。目前,葛娴是浙江大学眼科学在读研究生,她拼命学习,只为能学到真才实干的能力,更好地为眼疾患者服务。 走进眼科临床,手术得心应手。来自淮安市涟水县成集镇的68岁冯奶奶,三年前这位老人在当地左眼已做过白内障手术,仍觉得不清晰,近一年渐渐看不清楚了,几个孩子日子过得很火红,最大愿望是让劳累几十年的母亲眼睛能看得见,过上后半辈子好日子,可老人固执己见,又舍不得钱,不愿再开刀,孩子们费尽口舌,连劝带强迫,硬把老人送到慕名已久的“建阳眼科”来。正逢副院长葛娴坐诊,检查发现右眼视力仅0.06,左眼0.3,晶体呈乳白色混浊,眼底检不清。而左眼角膜清亮,虹膜纹理清,瞳孔圆,对光反应灵敏,人工晶体位置正,后囊透明,眼底正常。经过详细检查分析,认定左眼术后不理想与患者散光未矫正有关。葛娴院长建议患者右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散光型人工晶体植入这一先进的技术,即在白内障摘除的同时进行角膜散光的矫正,术后矫正效果比普通晶体好很多。层流手术室内,无影灯发射出洁白柔和的光芒,手术台上的冯奶奶,从她那紧皱的眉头和微微颤抖的手可以看出,此时的心情十分紧张。葛娴轻声细语地对她说:“打了麻药就不疼了,您别紧张,手术很快”。在高倍德国手术显微镜下,用宝石刀在角膜上作2.8毫米角膜隧道切口,5.5毫米直径环形撕囊后,用美国超声乳化机灵巧地取出混浊的白内障,最终成功地将一片圆润透明的散光晶体植入晶体囊袋内,无缝线,不露一点痕迹,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5分钟。冯奶奶忘情地叫起来:“哇,我看见了!”葛娴俯身在老人耳边说:“别激动,明天看得更清楚呢!”手术后3天出院时视力达0.8,冯奶奶及家人很开心,向葛娴院长表示衷心感谢! 人们普遍有一个老观念,认为晶体完全混浊即常说的长熟以后才可以手术,而葛娴告诉笔者:当白内障影响到人们工作或生活,即可治疗,早手术早解除痛苦。 像冯奶奶这样的病人在葛娴院长手术刀下重见天日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难以一一道来。
热心公益 服务为民 自从年7医院,葛娴共完成了各类眼科手术科近例,这使她进一步体会到做眼科医生的价值,尝到在她的手术刀下患者重见光明的自豪和快乐。葛娴也为那些被其他医生拒绝并被告知不能动手术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手术,她认为,这种不能动手术的情况通常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手术医生的手术水平不够,另一个是患者心理压力大,怕刀不开好,怀疑医生的技术水平,这都要求医生有熟练的技术和超高的水平。她从来不满足于可以成功完成每一台手术,而是要进一步激发和提高自己的手术技能和决心。有了这种理念,这位年轻的医生,一心扑在眼科光明事业上,不进歌厅,不进舞厅,不进咖啡厅,整天围绕着眼科病人转。有人问她:“你怎么不寻找青年时代的生活华章?”她含笑而答:“能给患者光明,是我最大的生活娱乐和心声的快乐。” 每当早晨一上班,葛娴会走近她的每一位病人床前,病房拉着窗帘,光线不足,在那些取掉纱布后重新看到光明的患者的笑声中,仿佛突然变得明亮起来了。葛娴最喜欢听到这些开心和感激的笑声,因为这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她常说:“我是一名眼科医生,为患者带来光明,这就是我每天要做的事情,我的愿望是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扎扎实实地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医院竭尽所能,从年开始,她热心公益,先后三次参加了著名歌唱家韩红的爱心慈善基金会专家组,到云南、四川等为基层贫困群众解决实际病痛,受到高度赞扬。这些爱心公益活动,来去自掏腰包,没花国家一分钱。
医德高尚 敬业尽责 葛娴认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着眼局部,也要纵观整体,作出综合判断是提高诊治水平的好方法。扬州市宝应县夏集镇72岁董某,患糖尿病10多年且血糖控制不好,双眼模糊二年多,专程来医院求治,葛娴院长检查发现双眼白内障、高度近视伴散光,面对这种情况和72岁的高龄,手术难度、手术风险较高,老人及家人对此次治疗又抱有较高的期望,面对他们渴望的眼神,葛娴院长迎难而上,首先吩咐其注意生活方式转变,控制好血糖,并认真琢磨出在白内障治疗时,将原有的高度近视及散光同时矫正的治疗方案,最终确定为他植入肝素型人工晶体,麻利地完成右眼手术。术后第一天早晨查房,揭开纱布,老人视物很清晰的,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开心笑着,术后2天视力达到0.6。一个月后老人又强烈要求,做另一只眼,并带来土特产及数百元红包,希望请葛娴院长为他左眼做手术,她谢绝了老人家的一片好心,又成功地为他右眼施行了手术。老人家逢人就夸:小葛院长年轻有为,心灵手巧,医德高尚! 急病人所急,帮病人所需。葛娴上班围绕三个点:坐在诊室里,为病人把脉问诊;走进病房里,为病人施药查房;站在手术台前,为病人精雕细琢,找回光明。她的生活圈总在眼睛这个方寸世界里遨游,探索光明,寻找光明。她从不接受病人红包,不接受吃请和礼品。去年十月下旬,一位来自盐城大丰市的眼科病人,经葛娴诊治,亲自为他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悄悄塞给她一个红包。手术顺利完成后,走出手术室的第一时间,她将元红包交到病人账户上,病人直到出院结账才知道送给她的红包交在账户上,病人无法释怀,做了一面锦旗送给葛娴院长,表达谢意。多年来,她退了上万元红包,人们称她葛院长、葛大夫,有的病人亲切地称她葛大姐。这种零距离的医患关系和亲情感与她日常工作中对患者的热心、爱心是分不开的。葛娴干一行爱一行,学一科专一门,从近视激光到医学美容,从中西医结合到疑难杂症,从高难度手术到高新技术,样样肯钻研,力求学深学透。她的出色工作受到员工和患者的一致赞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也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年,她被建湖县卫生和计生健康委员会表彰为医政工作先进个人,被中共建湖县委宣传部,建湖县卫生和计生健康委员会评为第三届“最美医生”;年,共青团建湖委员会、建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她“建湖县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年,她被盐城市民政局,盐城市社会组织促进会评为“年度盐城市社会组织先进工作者”等。 葛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擦亮“建阳眼科”品牌。用她自己的话说:适应现行的医疗需求,要善于学习,跟上速度变化的脚步,适应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思维,接受新东西,才能在竞争中胜出,才能传承好“建阳眼科”的品牌。
江苏商报
淮安日报
淮海晚报
扬子晚报
江苏广播电视报
盐阜大众报
盐城晚报
江苏经济报
建湖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