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含泪直播这个男人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大
文章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很久没见到董卿了。春晚未登台,《中国诗词大会》也未露面,算起来,董卿淡出视野已有半年多。就在各种猜测声音出现时,她回来了,以一种最温柔的方式:在街头连续72小时不间断直播,为我们送上了《朗读者》第三季先导节目《一平方米》。一路小跑去直播的董卿有网友说,3天的直播节目,内容都太感动,只是偶尔点进去看一会儿,就已经哭了很多次。而我的眼泪,是在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时落下的。陶勇医生。他的左手,还带着9个月前那场恶性事件中所受的伤。可他说起行医救人的故事,却像从未被这个世界辜负过一样。01你见过驼背的老人吗?不是轻微弯着腰,而是整个人佝偻成90度,脚步颤颤巍巍,矮小得难以想象。老家的村子里,有很多这样的老人。他们在庄稼地里刨了一辈子食,肩上常年挑着重重的担子。想要直起身来,已是不可能。万一身染疾病,需要开刀做手术,风险和难度更是难以估量。11年前,年轻的陶勇就在这样一位老人面前,犹豫了很长时间。那是年,陶勇29岁,刚刚成为眼科主治医师不到2年。跟着健康列车医疗队,他去了江西。王阿婆就是当时的一名患者。陶勇至今都记得她的模样:那是农村里最常见的老人,苍老的身子小小的,不起眼,很沉默。佝偻得几近90度,患有晚期白内障,已经失明很多年。腹部还长了一个巨大的肿块。像一片风中的枯叶,生命已摇摇欲坠。以老人的情况来看,想要做白内障手术,很冒险。流动医疗列车上的条件,医院的手术室那样完善。也有人劝,万一失败了,将是职业生涯上的一个污点......陶勇迟疑了。“我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告诉自己,不能给她做。”但老人的一句话,让他下定了决心。王阿婆用方言对他说:“我想亲手给自己做一件寿衣。”别人或许不懂,但同样是江西人的陶勇,瞬间明白。阿婆的丈夫和儿子,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她一个人在黑暗中,孤独地生活了太久。而按照江西的风俗,老人去世时,都要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寿衣。这样,到了那边,才能找到亲人,再次团聚。这是一个老人在生命垂危之际最后一点小小的心愿。陶勇再也不忍心拒绝。为了这场手术,他费了很大力气把老人的驼背放平,垫了3床被子。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王阿婆的视力,恢复到了0.6。那难以言说的漫长黑暗里,终于照进了一丝光亮。手术一周后,阿婆去世了。但就在那最后7天里,阿婆完成了心愿,为自己做了一件寿衣。寿衣上,她缝了一个口袋,里面装进丈夫和儿子的黑白照片,再把开口缝得紧紧的。那样,就再也不会掉出来了。临终前,阿婆托人给陶勇带了一句话。她说,这些年,她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在黑暗中很孤独,很想回家。谢谢陶勇医生,帮她找到了回家的路。这是陶勇在《朗读者》中讲述的故事。他说:“从那以后,我比以前更勇敢了。我选择专攻葡萄膜炎这种比较困难的疾病,是因为我想挑战疑难。我想通过目光,把希望和光明带给所有的人。”我想起疫情期间,有位患者曾说过的话:“如果你觉得星星很亮,那是你没见过医生的眼睛。”这句话用来形容陶勇再合适不过。哪怕那场撼动全国的劫难似乎就发生在昨天,陶勇说起救治过的病人,眼睛里的光仍比星星还闪亮。02那天,陶勇的腰伤发作了。背上钉了6颗钉子,还是不见好。可手术很快开始,他逼自己忍着痛,研究病例,开术前会议,做术前准备,再走进手术室。那场手术有多难呢?陶勇形容说:如果把视网膜比作一张卫生纸,这个患者的情况,相当于在纸上涂满胶水,放一年再打开成原样,还不能弄破。放眼全中国,能做这个手术的人,寥寥无几。陶勇就是最顶尖的眼科大夫之一。手术成功了,病人重见了光明。可他看清这个世界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感谢医生,而是抡起菜刀,把救治他的陶勇,砍进了ICU。陶勇头上挨了3刀,每一刀都差点要命。左手的伤更深,多处骨折,神经、肌肉、血管断裂。他8岁的女儿得知爸爸受伤,问大人:“我爸爸是好人,为什么砍他呀?”孩子的眼睛最清澈。所有被他诊治过的病患,对陶医生的形容也都是两个字:善良。不忍心看经济拮据的病患瞎掉,他倒贴钱做手术。心疼拖家带口来北京看病的病人,他坐诊到夜里十一二点。怕大家排队顾不上吃饭,他自费给患者买面包发放。他什么都没有做错,却倒在了乱刀之下。理由,就因为在接受陶勇的手术之前,这个患者曾由另一位医生做过手术,出现并发症。即便陶勇成功的手术让他恢复了视力,他却觉得自己花了钱还遭了罪,心头生出愤恨。那把菜刀,是为了最初那位医生准备的。但因为当天那位医生没出诊,陶勇便成了他发泄全部怒气的目标。ICU的保洁阿姨说,常听到陶勇半夜一个人哭泣。不是委屈悲愤,而是太疼了。接受电击治疗,被电到手部抽搐不止,咬紧了牙,腿都止不住地颤抖。身体备受煎熬,行医生涯也险些告终。作为眼科大夫,面对的是最精密的手术,需要准确到微米。但陶勇的左手,几近丧失知觉.就连吃饭也感受不到烫,吃完才发现被烫出了巨大的水泡。一场飞来横祸,改变了他原本的人生轨迹。陶勇完全有理由选择仇恨,并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但他没有。还躺在病床,他安慰妻子:“幸好被砍的是我,我年轻,跑得快!”休养期不能出诊,他就上线网络问答,让有需要的病患提问。左手不能动,他就右手打字,艰难地完成新书《眼内液检测》的后记。伤势稍好一些,他就马不停蹄穿上白大褂。诊室的大门再次敞开,继续为病人写下一页页诊疗单。对这个世界,他始终抱有期待。哪怕遇到一个明知是骗子的人,却仍出于骨子里那股对善的信念,期待对方的真诚。陶勇比任何人都有理由憎恨、抱怨、消沉。可他却比任何人都温暖、善良、正直。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医者仁心最好的模样。03陶勇的善,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男人。前几天,杭州的墓园里,林生斌带着鲜花来了。那天,是他孩子的生日。时间虽已过去了3年多,但那场骇人的杭州保姆纵火案,至今让人无法忘怀。“我们一家对她不错啊......”这是林生斌心里,最迈不过去的那道坎。一个月薪水,还经常给保姆老家的儿子买礼物;知道保姆要买房,林生斌夫妇前后借给她11万。可喂得再多,卑劣的人从不会饱,还要将雇主逼上绝路。3个孩子和妻子去了天堂,林生斌从此被打入心碎的深渊。我永远记得他瘫坐在墙边痛哭的画面。失去挚爱的40多天,林生斌去了一家寺庙。可在山上,因为精神恍惚,他从悬崖上摔了下去。脊柱、右臂、右胯、前额多处骨折擦伤,住院3个多月,半夜疼得睡不着觉。曾经幸福的生活,一夜之间全没有了,只有受伤的身躯和残缺的灵魂。林生斌说,那时候真希望自己就这么一走了之。原来,这世上有些痛楚,是永不可能痊愈的。可就在我们都以为,这个男人将一辈子被悲恸裹挟的时候,林生斌花了两年时间,以另一种方式回来了:他选择拥抱这个世界。用他的慈悲,来对抗绝望。这些年,他去了很多地方。四川九寨沟地震,他默默地捐了5万,并寄去件衣服。在偏远的泸沽湖,他听到一所小学的校长说孩子们没有操场,平时没有场地活动。回来之后,他就和朋友商量,决定为他们捐建一个操场。他还经常去做义工。有次,看望的是个10岁的脑瘫男孩。男孩不能说话,不能走路,双手弯曲。林生斌看到男孩头发很长,就轻轻地把他抱到门口的椅子上,给他剪头发,换上带来的新衣服。一如曾经,他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那样。今年疫情爆发初期,杭州市民捐赠物资的清单里,有人看到了他的名字。以最快的速度,收集了个N95口罩,全部捐赠,价值9万元。3个月前,林生斌将用了很久的微博ID“老婆孩子在天堂”,改回了自己的名字。因为他不愿让关心他的朋友们,始终沉浸在悲伤里。他更希望自己能给予陌生人温暖的力量。命运推他下地狱,他竟凭一己之力打造出了一个天堂。那些世间所亏欠他的,全被他化成了温暖,分给了更多的人。他所坚信的,正是他在微博写下的那句:“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始终温暖,一往无前。”04其实人生有时太不公平,让人悲戚。陶勇救了小半辈子的病人,为无数个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可他帮过的人,却要将他拖进黑暗。林生斌对保姆仁至义尽,帮她解决了多少个燃眉之急。可贪心的魔鬼,偏要让他家破人亡。这让人不禁怀疑,善良难道也要付出代价,当好人真的就这么难吗?善良之人最惨的结局,大概就是死在为善的途中。如果真是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善良?但在陶勇和林生斌续写的故事里,我看到了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我们选择做一个好人,我们坚定地做善良的事,不是为了别人的感激,不是为了某种回报,只是因为这是对的,为了无愧于心,为了自己看得起自己。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年,一个叫玛丽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儿童版栏目主持人西勒。她很困惑:“我是个好孩子,弟弟是个坏孩子。爸爸妈妈要求我们每晚9点睡觉,每次我都很听话,按时上床。弟弟却很捣蛋,每次要一个苹果才肯上床,而他居然都能得逞。我也想要一个苹果,爸爸妈妈却总是不给我。西勒先生,上天真的公平吗?”西勒没有回信。十几年来,他常收到关于“上天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的来信,不下几千封,他都不知如何作答。直到3年后的某天,西勒参加了一场婚礼。新郎和新娘交换戒指时,都阴差阳错地将戒指戴到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见了,幽默地解围:“右手已经足够完美,就用它来装扮左手吧。”那一刻,西勒恍然大悟。他立即给玛丽回了一封信。“嗨,玛丽,还记得3年前的问题吗?很抱歉,直到今天我才有了答案。你不必再为坏孩子得到苹果而耿耿于怀,坏孩子虽然得到了苹果,但你却得到了上天最好的礼物,那就是你成为了一个好孩子。”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上天不奖励好孩子”。为什么要选择善良?因为我们成为了好人,就是老天给我们最好的奖赏。不被伤害吞噬,不被苦难压垮,不成为恶的一部分,就是做好人最幸福的理由。这世界偶尔让人失望。但连陶勇、林生斌都依然相信人间值得,我们为什么不呢?作者简介: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