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细菌性眼内炎莫慌,一步一步教你处
概述:
白内障术后细菌性眼内炎,作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术后并发症,往往令眼科医生色变。
其发生率在千分之一左右,并且一旦发生,处理较为棘手,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全眼球炎,严重影响视力。最后甚至可能摘除眼球。
感染源:
眼表和眼附属物菌群为最重要的感染源!!!
术前易感因素:
局部因素:
1.泪道阻塞;
2.结膜炎;
3.睑缘炎;
4.泪管炎;
5.二期人工晶体植入。
全身因素:
1.糖尿病;
2.尿毒症;
3.恶性肿瘤;
4.全身免疫功能障碍疾病;
5.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术中危险因素:
1.眼睑及结膜消毒不充分;
2.睫毛处理不当;
3.手术器械消毒未达标;
4.灌注液或添加药物污染。
手术本身的危险因素:
1.后囊膜破裂(风险将提高3到4倍);
2.切口大小(ECCEPhaco);
3.切口选择(颞侧上方);
4.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
5.每日手术顺序(手术顺序后者风险前者);
6.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
术后危险因素:
1.切口渗漏或裂开。
2.手术切口残留玻璃体。
3.不充分的缝线埋入。
各式各样的因素种类繁多,那么,该如何预防术后眼内炎呢?
1.术前3天点抗生素眼药水(推荐喹诺酮类),能明显降低眼表细菌数量。
2.术前是否剪睫毛尚存争议,研究表明睫毛剪除后未能明显降低眼表细菌量。
3.手术中使用薄膜贴纸并将睫毛根部(此处为眼部菌群聚集地)黏贴。
术后眼内炎分型:
急性型眼内炎: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
术后1-4天发病。
视力急剧下降,眼部疼痛伴混合性充血,前房积脓。
延迟型眼内炎:致病菌最常见表面葡萄球菌。
术后5-7天发病。
慢性发病:致病菌多为丙酸痤疮杆菌,类白喉杆菌,凝固酶阴性球菌。
术后一个月发病。
持续的低强度前房炎症,后囊白斑(特征性表现)。
术后眼内炎的辅助检查:
当无法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发生眼内炎时,应该首选眼部B超+眼内液细菌培养检查来增加诊断依据。
初期眼内炎B超表现:
中期眼内炎B超表现:
晚期眼内炎B超表现:
眼内液细菌培养,(30%病例可以出现阴性结果)
1.首选玻璃体液培养,(阳性率为90%);
2.房水培养(阳性率40%):4号针头前房穿刺取0.1ml房水,进针深度小于25px。
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
眼内炎的鉴别诊断:
1.术后反应
多发于术后第一天,跟患者手术时间及术者操作过程密切相关。
眼内炎多发生于术后第二天。
2.眼前节毒性综合征(TASS)
病因主要和术中进入眼内物质相关,种类繁多。
前房灌注液:化学成分、PH值、渗透压;
粘弹剂:变性的粘弹剂残留在眼内;
消毒剂:戊二醛;
前房注药: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麻醉剂(利多卡因);
人工晶体材料:工艺制作上的缺陷;
眼膏:含矿物质的眼膏通过切口进入眼内。
治疗方法一般认为不处理,或者使用糖皮质激素。
Tass
眼内炎
起病时间
1-2天
1-7天或更长
疼痛
无或较轻
较重
眼睑肿胀
不明显
明显
结膜水肿
不明显
明显
角膜水肿
较均匀
不均匀
玻璃体
无明显受累
明显受累
眼压
早期低,后可高
一般不高
细菌培养
阴性
多为阳性
眼内炎的治疗:
一旦确诊眼内炎,治疗核心在于:迅速降低眼内微生物浓度及加快抗生素扩散分布。
首选玻璃体腔注药(前房注药及结膜下给药难以达到满意的药物浓度),建议3日一次,可酌情增加。
抗生素的选择:
1.万古霉素;2.头孢他啶(头孢过敏,可选用庆大、阿米卡星、亚安培南等药物)。
使用方法:万古霉素(每瓶0.5g)头孢他啶(每瓶1.0g)
溶解:从50ml的生理盐水中吸取5ml溶解药物,得到溶解原液。
稀释:用余下45ml生理盐水稀释5ml原液,得到溶解稀释液(万古10g/L,头他20g/L)。
应用方式:1、分别吸入1ml注射器中,各0.1ml玻璃体腔注射。2、分别吸入1ml注射器中,各1ml加入mlBSS,行前房灌洗、玻璃体灌流。
当玻璃体注药无法控制病情时,因立即选择玻璃体切除术(大多数病人都能获得较好疗效)。
评估标准:
1.玻璃体高度浑浊(无法窥见视乳头)
2.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低于手动视力。
3.病情发展迅速。
辅助疗法:
1.万古10g/L,头他20g/L溶解稀释液各0.5ml结膜下注射,每日一次或三次;
2.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q3h或q2h+散瞳剂滴眼液;
3.激素:玻璃体腔注射0.4mg地米或顿服50mg强的松。
眼内炎预后:
眼内炎预后视功能与致病菌种类密切相关。
1.总体来说,眼内炎预后视功能恢复较差。
2.凝固酶阴性球菌引起的眼内炎对视功能影响较小。
3.50%的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病人视力可恢复致0.2。
4.10%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病人视力为0.02或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