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眼内炎 > 眼内炎治疗

推拿常用手法

第一节手法概述基础手法是推拿手法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单式手法,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单一动作的手法,这些手法在临床上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手法结合运用。初学推拿者可先掌握几种简单手法,早期着重力量训练。一、手法分类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将手法分为六大类:挤压类手法、摩擦类手法、叩击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摆动类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二、手法基本要求1、持久:手法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运用,在足够的时间内不走样,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刺激足够累计到临界点,起到调整内脏的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欲保持手法的持久性,首先要保持消耗体力少,避免劳累的姿势,使用丁字步和弓步,滚法时不能弯腰和低头,避免引起腰背劳损和颈项劳损,推拿治疗床的高低要适当。其次被操作者要采取舒适的体位,才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如按揉肩井时要采取俯卧位,但被操作者采取俯卧位也不能时间太长。在推拿操作中要不断的变换姿势和手法,每个体位的某个部位都有几种最佳手法可供选择。手法种类虽多,但无包治百病的最好手法,只有最佳手法,如按压严重的腰肌劳损可采用踩跷。避免长时间使用单一手法,减少该手操作法的肌肉持续劳损,每两三分钟可换一种手法。可多选择带间歇性休息的手法,如弹拨法、滚法。要善于利用左手操作以避免右手劳累,如多使用左手滚法。推拿医师首先要保护自己,其次才是推拿治病。另外,手法的选择还要考虑到该手法是否消耗太力量。F有效力=F总-F耗,人在劳累下会自动选择省力的手法。为了保证推拿手法的顺利施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医者和患者所取的体位和姿势很重要,医者和患者之间位置的远近高低等必须互相适应,患者应该力求舒适的体位,肌肉应充分放松;医者为了使自己的力量能充分发挥出来,应选择一个即使得上劲,又省力和便于操作的体位和姿势2、有力: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有力一是指手法直接作用于体表的力;二是指维持手法所需要的力。推拿医师给患者施加的功力与手法的力量和操作的时间成正比。在临床上要截然地从手法的施力大小来分清手法的轻重是比较困难的,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很清楚的界线,而随病人的体质和各个不同刺激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不同而异,客观上,往往以病人有较强烈的酸胀麻热感和较轻微的酸胀麻热感来作为轻或重手法的判断。医者应加强力量训练,包括指力和马步,多作三指对捏或捏橡皮圈。只有大幅度提高手指力量,才能在手法操作中不觉得劳累,又避免手指和身体的损伤,力量越大发挥起来越轻松。医者还应选择恰当的姿势不断变换体位避免使自己劳累。适当的施术姿势可以让术者轻松自如地发挥力量。例如操作肘滚、肘按腰背时要利用上身的重量,重心尽量接近患者,力量才能充分发挥。掌揉腰背部时脚后跟踮起,利用全身的重量。操作滚法时不能弯腰低头,才能避免劳累,影响手法发挥。还要注意手法的方向,例如按揉风池时用力的方向要斜向上方。要善于利用按摩器械,例如按揉时多借助于按摩棒,滚法操作时掌下借助牛角棒。在不同的部位要选择不同的力量,如腰背部要用较大的力量。指按揉时多使用指间关节按揉,以避免手指的损伤。对第一次的初诊患者不宜使用过大力量,要多询问力量的承受力。手法操作中强调要产生推拿反应,推拿反应是手法治疗过程中的机体反应,类似针灸的气感。即使在操作中用力过大,力量稍微超过了被操作者的承受程度,引起一点过激反应,但只要没有造成太大的软组织损伤,是推拿临床中所允许的。推拿的有效反应为施术后感觉轻松,第二天略有轻微酸胀感。若两三天后仍有酸胀感,则说明力量过大,要休息,等酸胀感减轻再作推拿治疗。手法操作时首先要询问被操作者的力量承受力,要询问操作部位是否准确,操作过程中也要不断询问各个部位的力量承受力,或观察其面部表情来判断力量的大小。3、均匀:手法操作时,手法压力的轻重,动作幅度,速度的快慢,都必须保持相对的一致,用力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忽快忽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应使手法操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能量的传导除了力和时间还包括波的传导,手法操作时应采用一定的频率,不宜过快,如滚法、弹拨法的频率和心跳的频率相近,摩腹、掌揉腰背的频率和呼吸的频率相近。变换操作部位要缓慢自然。4、柔和:手法操作时,动作稳柔灵活,手法变换时,自然,协调。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医宗金鉴》中指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手法操作时不能对局部产生痛感,不能碰击骨骼,避免再次损伤软组织。治疗时接触面积应尽量大,例如操作拿法、捏法、指揉法时,避免使用指端,应尽量使用螺纹面和指间关节。手法力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治疗部位先周围后痛点。为了减少阻力增加润滑,减轻对皮肤的摩擦损伤,或者为了取得药物的协助作用,使用手法时,可选用合适的润滑剂。5、深透:病人对手法刺激的感应和手法对疾病的治疗效应,要求手法的刺激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能够克服各种阻力,避免损伤正常的软组织,使手法的效应达到疾病的深处、经脉骨肉甚至脏腑。手法强调部位要吸定,力量要集中。初学推拿者力量往往只作用于表皮,产生痛感。手法的力量要能透过体表,直达深部组织,才能对病灶起到治疗效果。推拿治疗有效的标志是手法部位是否有产生酸胀感,由此则说明该处新陈代谢加强,这是正常的推拿反应。在酸胀感的同时即使产生一些“痛感”,该“痛感”是损伤部位内炎性介质分解、稀释和排泄加快,无菌性炎症代谢加快的反应。故手法操作后可产生轻松感,此谓先痛后快。操作时有产生欣快感是比较好的推拿反应,亦产生欣快感的手法有接触部位多,多方向性的掌揉法、滚法以及快频率的振法、搓法、抖法和拍击法。手法治疗中并非力量越大越好,时间越久越好,否则会造成对软组织的二次损伤,甚至产生推拿意外事故。总之,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持续运用的手法可以降低肌肉的张力和组织的粘滞性,使手法能逐渐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的动作使手法更趋柔和而更具有渗透性;力量和技巧相结合使手法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王松山前辈常对学生说:“学习一指禅推拿,起初要与师合,后要与师离,与师合能尽得师传,与师离则能兼收各家之长。”推拿手法贵在熟能生巧,做到如《医宗金鉴》中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欲学好推拿还要学会做靶子,体会被推拿者的感受,操作不当会造成不适的感觉,从而纠正自己的手法,间接提高推拿水平。手法的选择一要避免损伤,二要省力,三要实用。手法训练要求:思想集中、顽强刻苦、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劳逸结合。把推拿当作练功,既能治疗疾病又能锻炼身体。三、手法操作注意事项作为外治手段,手法在临床上运用,虽然对很多疾病都有良好的医疗效果,但也可能由于施术不当等原因而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所以在操作过程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诊断要明确:手法治疗前,首先要明确诊断。对于未确诊的病证可用排除法或治疗性诊断进行鉴别;2、精力要集中:在手法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诊室清洁、安静。术者还要全神贯注,做到手随意动,功从手出,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患者对手法力量轻重和操作部位是否准确的反应(如面部的表情变化,肌肉的紧张度以及对被动运动的抵抗程度等),以随时调整手法刺激量和方法,避免增加病人的痛苦和不必要的人为损伤。3、体位要适当:对病人而言,宜选择感觉舒适,肌肉放松,既能维持较长时间,又能有利于医生手法操作的体位;对医者而言,宜选择一个便于手法操作,并有利于手法的运用且能最大限度发挥力量的体位,眼下视、不低头,不弯腰。推拿床的高度要适当。4、手法要选择: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什么手法,就好比用药处方一样,应视疾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辨证辨病而定。如对运动员比赛前手法宜重宜快,以兴奋神经,比赛后手法宜轻宜慢以消除疲劳。5、力量要适宜:手法操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以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获得治疗作用。临床上要掌握适宜的刺激强度。首先要了解与刺激强度有关的因素,手法刺激强度常与手法的压力、治疗部位、着力面积、受力的方式以及操作时间有关。(1)手法的压力一般规律,刺激强度与手法压力成正比关系,即压力越大刺激越强。(2)治疗部位手法力度与治疗部位的敏感性和治疗部位的肌层厚度有关。(3)着力面积手法的刺激强度与着力的面积有关,一般成反比关系。相同的压力,着力面积越大,则刺激强度越小,反之,着力面积小,则刺激强度大,如双掌按法,压力都较大,但刺激并不强,而掐法和点法的压力并不太大,而刺激非常强。就是因为前者着力面积大,而后者着力面积小,单位面积受力不同的原故。(4)受力方法是指手法应用的形式以及力量的速度。冲击力量要比缓慢刺激强烈得多。如叩击类手法的拳背击法、点穴法以冲击方式作用于人体。此类手法则刚劲有力,操作时特别要注意动作的技巧性和选择适当的力度。(5)操作时间急性损伤的肿胀期不宜做推拿。治疗后期要继续加强推拿治疗以达到彻底治愈。一般来讲,操作时间短,手法刺激强度小;操作时间长,手法刺激量大。所以操作时间太短,则达不到治疗效果,但操作时间过长,也可对局部组织产生医源性损伤。所以操作时间要根据手法的性质、疾病的性质以及操作大小而定。6、治疗要有序:手法治疗应依病情怎样操作制定顺序,一般可以从头面-胸腹-肩背-腰骶-上肢-下肢,自上而下,先左后右,从前到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依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局部治疗,则按手法的主次进行。手法强度由轻逐渐加重;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操作速度,由慢逐渐加快。对身体虚弱、气血亏损者,手法刺激不宜过强。人体对手法也具有“耐药性”。操作一段时间后要改变手法的种类和操作的部位。推拿一个疗程后要休息几天时间。7、时间要灵活:操作的时间,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所应用的手法来确定。时间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对内妇科疾病可增加些时间。同时还要注意病变部位的大小而定。8、操作要卫生:医师应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经常修剪指甲,手上不得佩戴戒指、手表及其他装饰品,以免擦伤患者的皮肤和影响治疗。天气寒冷时,双手要注意保暖,以免冷手触及皮肤而引起肌肉痉挛,并且治疗一个病人之后就应洗手,防止交叉感染。第二节挤压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包括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按压类手法是以按压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使刺激缓缓透达体内,其作用浅至肌表,深达脏腑。按压类手法是最早应用于推拿治疗的手法之一。主要包括按法、点法、压法、揉法和踩跷法等,其代表手法是按法,其它手法皆由此衍化或发展而来。捏拿类手法是以对称性挤捏的方式作用于体表或肢体的一类手法,操作宜对称用力,既柔和又深透,舒适自然。捏拿类手法主要包括捏法、拿法、捻法等。因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操作时均能使肢体受到挤压之力,只是前者是单侧受力,而后者是两侧对称性受力,故将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统称为挤压类手法,予以一并论述。一、按法(一)分类根据接触面的不同按法可分为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指按法包括单指按法、叠指按法、指间关节按法,拇指指间关节按法又称点发。掌按法包括全掌按法、掌根按法、腕豆骨按法,也可双掌叠按。肘按法包括前臂按法和肘尖按法,又称压法。(二)操作方法1、指按法:以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屈曲约40~60度。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深层,以产生酸、胀、麻等感觉。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如此反复操作。2、掌按法:以单手或双手叠掌掌面置于施术部位,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前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用力原则同指按法。3、肘按法:肘部屈曲,拳心向胸,使上臂与前臂呈“V”字型,以肘尖部或肘三角平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垂直用力,持续按压秒或更长。肘按又称压法,可作为替代休息的治疗手法,按压时间可13分(三)动作要领1、取丁字步或弓步,放松上肢各关节(指间、腕、肘、肩关节)。2、指按法宜悬腕,当腕关节悬屈40~60度时,拇指易于发力余四指也容易支撑助力。3、掌按法以肩关节为支点,当肩关节成为支点后,身体上半部的重量很容易通过上肢上臂和前臂传到手掌部,使操作者不易疲劳,用力又沉稳着实。如将肘关节作为支点,则须上、前臂用力,既容易使操作者疲乏,力度又难以控制。4、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至少要持续用力10秒以上,使患处产生酸胀感(持续施力是压法区别于按法的根本点)。压法与按法从手法动作来看,无严格的区分标准,故有将按法称为压法者,有的甚至将两者统称为按压法。5、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深部,要有缓慢的节奏性。(四)临床应用1、适用部位及作用指按法适于全身各部,尤以经穴及阿是穴为常用;指间关节按法除了同指按法外,还常用于足底部;掌按法适于背部(可按压脊柱、脊旁0.5寸、竖脊肌)、腰部、下肢后侧以及胸部、腹部等面积较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掌按脊柱时可“快按”。肘按法主要用于腰背部。2、适应症常用于头痛,腹部痛,腰背痛,下肢痛,痛经等各种痛症以及风寒感冒等病症。(五)注意事项1、第一次按压要询问力量的承受程度,不可突施暴力,无论指按法还是掌按法,其用力原则均是由轻而重,并保持一段时间,“按而留之”,持续35秒,使患处有产生酸胀感,再由重而轻。2、指按法接触面积较小,刺激较强,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之说即重按一下,轻揉三下,形成有规律的按后予揉的连续手法操作。3、须选择恰当的姿势,以利于手法效果的发挥,为增加按压的力量,可借助于按摩棒按压或用踩跷法。4、指按亦可作为一种检查手法。5、肘按又称压法,可作为替代休息的治疗手法,按压时间可1-3分钟。肘压法因刺激较强,要明确诊断,不可突施暴力,以免造成骨折,尤其是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者。可间歇性施用,压后继以揉法,在结束操作时,要逐渐减力,注意不可突然终止压力。二、揉法(一)分类根据着力点的不同,本法可分为指揉法(包括拇指、食指、中指揉法和叠指揉法)、掌揉法(包括鱼际揉法和掌根揉法)和肘揉法(包括前臂揉法和肘尖揉法)。(二)操作方法1、掌揉法: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以手掌附着于施术部位,前臂作主动运动,带动腕及手掌连同前臂作旋转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2、指揉法:是以手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手指及前臂主动施力,使手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作旋转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3、肘揉法:以尺骨鹰嘴或前臂尺侧着力于施术部位,手指及前臂主动施力,使尺骨鹰嘴或前臂尺侧面在施术部位作旋转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三)动作要领1、操作时以前臂作主动摆动,腕关节要固定,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性。2、揉法应吸定于施术部位,宜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不能有体表的摩擦运动,往返移动时应在吸定的基础上进行。3、鱼际揉法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而指揉法则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紧张度,掌根揉法则腕关节略有背伸,松紧适度。(四)临床应用大鱼际揉法主要适用于头面部、胸胁部;掌根揉法适用于腰背及四肢等面积大且平坦的部位;掌揉法常用于脘腹部;指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俞穴,小儿推拿常用。主要适用于脘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泄泻,头痛、眩晕、四肢关节软组织扭伤、运动功能障碍及儿科病症等,亦可用于头面部及腹部保健。揉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健脾和胃,消肿止痛等作用,临床常与按揉法、摩法、按法、拿法等手法配合应用于各病症所施部位。揉法常用于头面部和腹部保健,除大鱼际揉法外,均应降低手法频率,一般以每分钟60次左右为宜。(五)注意事项1、本法还有:螺旋揉、顺揉、逆揉、双手同时揉、叠指揉、指间关节揉、勾揉、腕豆骨揉、按摩棒揉等。2、从记载手法的历史文献看,是先有摩法,再有揉法,因此有“揉法从摩法变化而来”之说。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揉法着力稍重,吸定于一定的治疗部位与穴位,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而摩法则着力稍轻,摩动时仅在体表作环旋动作,不带动该处皮下组织。3、在临床上,揉法与按法既分又合,有时常配合应用,使按中兼揉,揉中兼按。揉法刺激轻柔,为加强刺激,临床上常和按法结合使用而成按揉法。三、拿法(一)操作方法拇指和食指或拇指与食、中、环、小指指面夹住治疗部位相对用力,夹住治疗部位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的捏而提之或施以揉动。(二)动作要领1、逐渐用力内收,将肌筋提起并作轻重交替而连续的一紧一松的提捏和捏揉。2、腕部要放松,使动作柔和灵活,连绵不断,且富有节奏感。(三)临床应用常用于颈项部、肩部和四肢部等。拿法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常用于颈椎病,四肢酸痛,头痛恶寒等症。颈椎病,可拿颈项部,肩井穴及患侧上肢,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可与颈项部捏法,按揉法等配合使用;运动性疲劳,可自四肢近端拿向远端,具有松肌舒筋,止痛除酸的作用,常与四肢部捏法,揉法,抖法等配合应用;头痛恶寒等外感表证,可拿风池,颈项部,肩井及头部,以法风散寒,多与抹头面,颞部扫散等方法配合使用;拿肚角(肚脐下2寸,旁开2寸,即为肚角)可治疗腹痛。(五)注意事项1、拿法应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不可死板僵硬。2、初习者不可用力久拿,以防伤及腕部与手指的屈肌肌腱及腱鞘。3、操作时不可用指端、爪甲内扣,不可突然用力或使用暴力。4、临床上拿后常配以揉法,可缓和刺激。5、捏提中宜含有揉动之力,实则拿法为一复合手法,含有捏,提,揉这三种成分。五、捏法(一)分类可分为捏皮、捏肌、捏脊,捏皮又称为蚂蚁上树。(二)操作方法用大拇指与食指中节桡侧面相对用力或用大拇指与食、中指对称用力,挤压肌肤或肌肉。(三)动作要领捏脊是手指微屈,拇指及其他手指相对着力,将脊柱的肌肤以及皮下组织捏起,而后做快速的捻转前进,或将肌肉捏起做快速的一捏一放的捏挤扯提动作,如此反复进行,循序移动。(四)临床应用捏法用力较轻,刺激柔和,适用于浅表的肌肤,常用于背脊、四肢及颈项部。主要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失眠、小儿疳积、颈部及四肢肌肉酸痛、臂痛、头晕、牙痛等症。(五)注意事项1、操作时要注意指间的距离(应靠近点)。2、要持续用力3-5秒,使患处产生酸胀感。3、捏挤的动作灵活、均匀而有节律。4、不可用指甲掐压肌肤。5、移动应顺着肌肉的外形轮廓循序而上或而下。6、为加强刺激可捏三提一。六、踩跷法(一)分类是用足趾踩踏肢体的一定部位,并做各种动作,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踩跷法。可分为单脚踩跷和双脚踩跷两种。(二)操作方法1、单脚踩跷法:以单手扶住设置好的横杠,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时的力量,以单脚在其腰部、臀部、下肢由轻到重操作按法、揉法、左右摇法、推法、抖法等方法。2、双脚踩跷法:以双手扶住设置好的横杠,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时的力量,以双脚在其腰背部、臀部、下肢由轻到重操作按法、左右摇法、推法、抖法等方法。(三)动作要领1、术者踩跷起落动作须与患者呼吸相配合,即弹起时患者吸气,压下时患者呼气,切不可屏气,以免胸胁屏伤。2、踏踩的力量和次数,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适可而止,不可勉强从事,在施术过程中,患者难以忍受或不配合,应立即停止使用本法,以防意外。让患者以手指的多少来打手势代替口诉力量。(四)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肌肉丰厚、手法力量难以发挥的腰肌劳损、腰椎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证。(五)注意事项1、患者要排空二便,避免过饥过饱时操作,张大口呼吸。2、由于本法刺激性强,应用时必须慎重,踩踏胸肋部时要防止肋骨骨折,踩压小腿时要防止肌肉损伤。3、排除骨质病变,对年老体弱,患有心血管、肝肾疾病以及骨质疏松及其它骨病者禁用。七、弹拨法又称指拨法、拨法(拨动时无离开接触面)、拨络法(一)分类可分为拇指拨法、四指拨法、肘拨法。(二)操作方法拇指拨法:用拇指着力于肌筋施治部位的一侧,先用力下压至产生一定的酸胀感,再做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方向垂直的来回推动。四指拨法:用食、中、无名、小指四指指端或四指指间关节着力于肌筋施治部位的一侧,先用力下压至产生一定的酸胀感,再做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方向垂直的来回推动。肘拨法:用肘尖着力于肌筋施治部位的一侧,动作要求同上。(三)动作要领1、适当用力下压至一定深度,使患者有酸胀感;2、拨动方向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或经络方向垂直。(四)临床应用本法是较强刺激手法之一,临床应用常以“以痛为腧”,或在指下有“筋结”或“条索物”的部位应用。具有松解粘连、疏理肌筋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落枕、漏肩风、腰腿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等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五)注意事项1、寻找肌纤维的明确位置,操作方向可为双向或单向。2、施力的大小,应根据部位及辨证而定。拨动的方向、角度、幅度,应根据局部肌肉的走向决定。3、弹拨法是以按法为基础,下压至一定的深度,待有酸胀感时,再作拨动。可和揉法结合,形成椭圆揉拨。4、拨动时,指下应有弹动感,而不能在皮肤表面有摩擦移动。5、肘拨法时可通过前臂旋转和推动带动弹拨。6、弹拨法的优势在于定位集中,对于肌纤维刺激强度大,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间歇发力,不易疲劳;操作时腰部可直立,不易损伤腰部。第三节摩擦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是指以手的掌面或指面及肘臂部贴附在体表,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一类手法。其特点是手法作用于体表后,在皮肤表面会形成摩、擦等不同形式的位置移动,运动形式有的为单向直线,有的为直线往返,有的呈环形,有的则呈孤形。包括摩法,擦法,推法,刮法,搓法等手法。一、摩法(一)分类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指摩法特指三指摩法。(二)操作方法1、指摩法:指掌部自然伸直,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腕关节略屈,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施术部位,前臂主动运动,指面随同腕关节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2、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将手掌平放于体表施术部位上。前臂主动运动,使手掌随同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旋或直线往返摩动。(三)动作要领1、肩臂部放松,肘关节屈曲约40~60度左右。2、指摩法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掌摩法时则腕部要放松。3、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一般指摩法宜稍轻快,掌摩法宜稍重缓。《厘正按昆要术》:“摩法较推则从轻,较运则从重。”4、要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手法的摩动方向。临床一般以环摩应用较多,直摩还用相对较少。就环摩而言,传统以“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故虚证宜顺时针方向摩动,实证宜逆时针方向摩动。(四)临床应用可运用全身各部,以腹部应用较多,主要用于院腹胀满、消化不良,泄泻,便秘,咳嗽、气喘,月经不调、痢疾,阳萎,遗精,外伤肿痛等病症。把中药磨成粉,按照各种药物的药性,配制成各种药膏、药汁等涂于施术部位,而后进行按摩,称为膏摩。(五)注意事项操作时注意摩动的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压力不宜过轻,也不宜过重。《圣济总录》:“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取之”。揉法和摩法两者区别主要在于:揉法着力较重,操作时指掌吸定一个部位,带动皮下组织运动,和体表没有摩擦动作;摩法则着力较轻,操作时指掌在体表作环旋摩擦,不带动皮下组织。不过在临床应用时,两者可以结合起来操作,揉中兼摩,摩中兼揉。二、擦法(一)分类分为掌擦法(包括掌根擦法、大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和指间关节擦法。(二)操作方法指间关节擦法: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间关节着力,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掌相平,前臂或上臂做主动运动,使着力部分在体表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使施术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掌擦法:用掌面着力,前臂或上臂做主动运动,使手的着力部分在体表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使施术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三)动作要领1、肩关节宜放松,肘关节宜自然下垂并内收。2、操作时,着力部分要紧贴体表,压力要适度,须直线往返运行,往返的距离多数情况下应尽力拉长,而且动作要连续不断,有如拉锯状。3、指间关节擦法时应以前臂为动力源,擦动的往返距离宜小,属擦法中的特例。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及小鱼际擦法均以上臂为动力源,擦动的往返距离宜大。4、透热为度。5、注意避免损伤,力量适中(前臂发力,频率较快),要涂少许润滑剂。6、呼吸自然,不能屏气(以避免损伤胸廓)(四)临床应用擦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手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其中掌擦法接触面积大,适用于肩背部、胸腹部;大鱼际擦法适用于四肢部位,尤以上肢部为多;小鱼际擦法适用于肩背部、腰骶部以及脊柱;指间关节擦法适用于头颈、肋肩以及锁骨上窝等。但是在临床上可根据具体病情、治疗部位而选择。擦法治疗作用与施术部位密切相关,在较浅层组织时,可以促进机体津液的回流,以调整水液代谢,临床上多用于肿胀病人,另外,还可以促进卫气的循环;在深层组织时,使气血运行畅通,增加各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加强内脏功能的作用。(五)注意事项1、压力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擦法操作时,压力过大,则手法重滞且易擦破皮肤;如压力过小,则不易生热。2、擦动时运行的线路不可歪斜,如忽左忽右,滑来滑去则不易生热。3、不可擦破皮肤,擦法除要掌握好手法动作要领,以免擦破皮肤肤,为保护皮肤可使用润滑油,红花油等,既可保护皮肤,防止破皮,又可使擦的热度深透,提高手法效应。4、擦法操作完毕,不可再于所擦之处使用其它手法,以免造成破皮。5、可隔衣操作,也可在暴露施术部位皮肤上直接操作。6、擦法多用于手法结束之前使用,为结束手法。7、擦法不足之处:耗力、耗气。故临床一般比较少用,为省力可缩短来回摩擦的距离。8、术者要把指甲修剪平整,防止戳破皮肤。9、施术者呼吸摇均匀,不能屏气。三、推法(一)分类临床上推法分为指推法(包括拇指端推法、拇指平推法、三指推法和指间关节推法)、掌推法、肘推法。(二)操作方法1、拇指端推法: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腕关节略屈并向尺侧偏斜,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2、掌推法:以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略背伸,肘关节伸直,上臂部主动施力,使掌根部向前方做单方向直线推进。3、指间关节推法:手握实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的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挺劲伸直,肘关节略屈,前臂主动施力,向前呈单方向直线推进。4、肘推法:屈肘,以肘关节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另一侧手臂抬起,以掌部扶握屈时侧拳顶以固定助力。上臂部主动施力,做较缓慢的单方向直线推进。(三)动作要领1、着力部位紧贴体表,推进的速度缓慢均匀,压力平稳适中2、单向直线推进或弧形移动。3、拇指端推法与拇指平推法推动的距离宜短,属推法中特例。(四)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具有促进气血流通、促进瘀血向表皮渗透、放松肌肉的功效。指推法适于头面部,颈项部,手部和足部,尤以足部推拿为常用;掌推法适用于胸腹部、背腰部和四肢部;拳推法适用于背腰部及四肢部;肘推法适用于背部,腰部脊柱两侧。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腰腿痛,腰背部僵硬、风湿痹痛,感觉迟钝,胸闷胁胀,烦躁易怒,腹胀便秘,食积等病症。(五)注意事项1、推进的速度不可过快,压力不可过重或过轻,身体要随着推法移动而移动。2、不可推破皮肤,为防止推破皮肤,可使用冬青膏,滑石粉及红花油等润滑。3、施术者呼吸要均匀,不能屏气。4、推拿手法的核心:姿势、放松、力量、方向和频率。5、F有效=F总—F耗(与姿势、肩部放松、润滑剂的使用有关)6、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的最基本手法:推法(刮痧)、拍法7、与推法动作相似而名称不同的有抹法、勾法、刮法、运法等。四、刮法(一)操作方法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指面、指间关节或汤匙、钱币、刮痧板、头梳等器具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移动。刮法也常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硬币、汤匙、瓷碗、鹿角、太极棍等辅助工具,蘸香油操作,以代替手指在体表上进行推动刮法。(二)注意事项:1、操作时,要紧贴皮肤,动作轻巧,用力较推法为重,但力量不宜过大,频率不宜过快。2、刮法直接接触皮肤,无论用手或器具刮拭,均应注意保护皮肤,使用时要用介质,如清水、麻油、葱姜水等,避免皮肤破损。3、一般操作至被刮的皮肤呈现紫红色(为瘀血),或有郁血红斑(为湿气)即可。4、注意与患者讲清刮法的特点,因其手法会遗留斑点、痧状。5、施术后应嘱咐患者多喝水。6、颜色深浅与患者的亚健康相关。(三)临床应用:刮法常用于治疗感冒、胸闷、中暑、头晕,或暑天感受秽浊之邪,症见身体寒热、恶心、呕吐、头晕头胀、胸闷、腹胀、腹泻、腹痛等,以及食积或晕车、晕船、水土不服等症;各类关节扭伤、风湿性关节炎;伤科疾病如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周炎、退行性病变等。五、搓法(一)分类该法可分为夹搓法、搓揉法(二)操作方法1、夹搓法:以双手掌面夹住施术部位,令受术者肢体放松。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相反方向的较快速搓动,井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2、搓揉法:以双手掌面着力于肩关节部位,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较快速的旋转运动。(三)动作要领1、操作时动作协调连贯,搓法含有擦、揉,摩,推等多种成分。2、搓动的速度应快,而上下移动的速度宜慢。3、夹搓法双手用力要对称。(四)临床应用夹搓法适于四肢部、胁肋部,以上肢为常用;搓揉法适用于肩关节部位。常作为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法使用,并可作为上肢部治疗的结束手法。(五)注意事项1、治疗部位不宜夹得太紧,施力不可过重。夹搓时如果夹得太紧或搓揉时下压力过大,会造成手法呆滞。2、该法有较好的放松肌肉的作用。第四节叩击类手法叩击类手法,是指用手掌、拳背、手指或特制的器械有节奏地叩击拍打体表。本类手法操作虽简单,但技巧性较强,须做到击打劲力的收放自如。叩击类手法种类较多,主要的代表手法有拍法、击法和叩法。一、拍法(一)操作方法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拇指盖住拳眼,使掌心空虚,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上下挥臂平稳而有节奏地用虚掌拍击施术部位。用双掌拍打时,宜双掌交替操作。(二)动作要领1、拍击时动作平稳,不能摆动,整个掌、指周边同时接触体表,声音清脆而无疼痛。2、腕部放松,上下挥臂时,力量通过放松了的腕关节传递到掌部,使刚劲化为柔和。3、直接接触皮肤拍打时,以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4、频率同心跳次数,约70次/分,要有节奏感。5、力量越大,速度越慢。(三)临床应用拍法具有放松肌肉,促进瘀血向表皮渗透,振奋阳气,恢复神经控制能力等功效。适用于肩背部、腰臀部和下肢后侧。拍法亦常作为推拿结束手法和保健手法使用。仰头位拍打前额还可治疗鼻出血(须用清水为介质)。(四)注意事项拍击法简单实用,适合初学者掌握。二、击法(一)分类击法包括拳击法、掌击法、指击法和桑枝棒击法。拳击法可分为拳背击法、拳心击法、拳眼击法(捶法、打法)。掌击法可分为虚掌击法、掌根击法、掌心击法、全掌击法、侧击法、合掌击法。指击法可分为指间击法,指尖击法又称啄法。(二)操作方法1、拳背击法: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前臂主动施力,用拳背节律性平击施术部位。2、掌根击法:手指伸直,腕关节背伸,前臂主动施力,用掌根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3、指尖击法:手指自然弯曲,四肢分开成爪行,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以指端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4、棒击法:手握桑枝棒一端,前臂主动运动,用棒体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三)动作要领1、击打时用力要稳,含力蓄劲,收发自如。2、击打时要有反弹感,当一触及受术部位后即迅速弹起,不要停顿或拖拉。3、击打动作连续而有节奏,快慢适中。4、击打的力量适中,应因人、因病而异。(四)临床应用击法具有放松肌肉,促进瘀血向表皮渗透,振奋阳气,恢复神经控制能力等功效。治疗内伤常用拍击法和推法。拳击法,适于大椎,腰臀部;掌击法,适于腰臀及下肢肌肉丰厚处;侧击法,适于肩背部,四肢部;指尖击法,适于头部;棒击法,适于背腰部,下肢部。击法主要用于颈腰椎疾患引起的肢体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疲劳酸痛、肌肉萎缩等病症。(五)注意事项1、应避免暴力击打。2、须严格掌握各种击法的适用部位和适应症。3、拳背扣击时腕关节要挺直,不能有屈伸动作。4、掌击法扣击时,切记打击骨骼突出部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疼痛。5、侧击时其方向应与肌纤维方向垂直,而且要紧击慢移。6、指尖扣击时,腕关节屈伸幅度要小,频率要快。7、棒击打时,接触面积要大,棒打方向与肢体以及肌纤维方向平行(腰骶部除外),垂直扣击,不使冷棒。三、叩法叩法刺激程度较击法为轻,有“轻击为叩”之说。由于该法操作熟练时,叩击常可发出悦耳的有节律的“啪啪”声,又称敲击法。(一)操作方法手指自然分开,屈曲呈半握拳状,前臂部主动运动,用小指尺侧和拳的小鱼际部节律性叩击施术部位,。(二)动作要领1、腕关节放松,五指略分开并呈半握拳状。以小指尺侧部位为着力点,垂直叩击。2、叩击时节奏感要强,施力要适中。一般两手要同时操作,左右交替,如击鼓状。(三)临床应用本法具有疏经通络、放松肌肉、振奋精神的功效,常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部。临床上常治疗腰背部以及四肢肌肉酸痛、麻木、知觉减退等病症。(四)注意事项注意不要施重力,重力扣击就失去了叩法的作用。一般扣法施用后受术者有轻松舒适的感觉(即有酥麻感)。第五节振颤类手法以较高的频率进行节律性的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使受术部位产生振动、颤动或抖动等运动形式,称为振颤类手法。振颤类手法主要包括抖法、振法和颤法。一、抖法(一)分类抖法依据抖动部位以及姿势、体位的不同可分抖上肢,抖下肢及抖腰法。(二)操作方法1.抖上肢法:受术者取坐位或站立位,肩臂部放松。术者站在其前外侧,身体略为前俯。用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将被抖动的上肢向前外方抬起至60。左右,然后两前臂微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使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似波浪般地传递到肩部,或术者以一手按其肩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做连续不断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抖动中可结合被操作肩关节的前后方向活动。2.抖下肢法:受术者仰卧位,下肢放松。术者站其足端,用双手分别握住受术者两足踝部,将两下肢抬起,离开床面约30cm左右,然后上、前臂部同时施力,做连续的上下抖动,使其下肢及臀部有舒松感。两下肢可同时操作,亦可单侧操作。3.抖腰法:抖腰法非单纯性抖法,它是牵引法与短阵性的较大幅度的抖法的结合应用。受术者俯卧位,两手拉住床头或由助手固定其两腋部。以两手握住其两足踝部,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其腰部。待其腰部放松后,身体前倾,以准备抖动。其后随身体起立之势,瞬间用力,做1~3次较大幅度的抖动,使抖动之力作用于腰部,使其产生较大幅度的波浪状运动。(三)动作要领1.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伸直,可略微牵拉被抖动者的肢体,并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2.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应从肢体的远端传向近端。3.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一般抖动幅度控制在2~3cm以内;上肢部抖动频率在每分钟次左右,下肢部抖动频率宜稍慢,一般在每分钟次左右即可。4.抖腰法属于复合手法,要以拔伸牵引和较大幅度的短阵性抖动相结合,使受术者腰部放松后再行抖动,要掌握好发力时机。(四)临床应用本法是一种和缓、放松、疏导手法,具有通利关节、松解粘连、消除疲劳的功效,适用于四肢部及腰部。(五)注意事项1、操作时术者呼吸自然,不可屏气,操作频率由中速到快速。2、操作时肩部应放松,取弓步位或摆好姿势。3、受术者站、坐位对手法操作影响差别不大,受术者手背应往侧面外展,肘关节应伸直,操作时带有拔伸动作。4、受术者应注意配合放松,以免耗气。5、受术者肩、肘、腕有习惯性脱位者禁用,腰部疼痛较重,活动受限,肌肉不能放松者禁用。二、振法(一)分类振法分为指振法与掌振法两种。(二)操作方法以食指,中指罗纹面或以掌面置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注意力集中于掌或指端,前臂腕屈肌群和腕伸肌群交替性静止性用力,产生快速而强烈的振动,使受术部位或穴位产生温热感或疏松感。其中以手指端为着力振颤称为指振法;以手掌面着力振颤称为掌振法。(三)动作要领1、肩及上臂放松。2、前臂与手部必须静止性用力。所谓静止性用力,即是将前臂与手部肌肉绷紧,但不做主动运动。3、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于掌指部。古有“意气相随”、“以意领气”之说,所以一般认为振法属内功流派手法,它是靠意念和静止力的结合完成的,无外在表现。4、频率要快而均匀,每分钟—次。振法由于手臂部肌肉的静止性用力,所以手部容易产生不自主细微的运动,这种细微的运动就形成了振动波,与工厂的机器在运行时所发出的振动相类似。5、以掌指部自然压力为准,不要施加额外压力。(四)临床应用指振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振法适用于胸腹部。主要用于头痛,失眠,胃下垂,胃皖痛,咳嗽,气喘,痛经,月经不调等病症。(五)注意事项1、操作时手臂部不要有主动运动,即除手臂部静止性用力外,不能故意摆动或颤动,也不要向受术部位施加压力。2、振法易使操作者术后感到疲乏,应注意自身保护。3、肩、肘部应放松,此为发力的基础。4、前臂肌肉强烈静止性用力,频率越快越好,幅度越小越好。5、手掌、手指不能过分往下压,着力点轻轻贴于治疗部位。6、呼吸自然,不能屏气。7、操作振法的过程中不能停顿,一般要持续3分钟,频率要均匀一致。8、早期振法练习要靠力量,肩关节僵硬者,应停止振法的操作,后期则无须用力靠意念。9、须与气功发外气相鉴别。第六节摆动类手法摆动类手法是指、掌、腕关节在前臂的主动摆动下,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的手法称为摆动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等。一、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本是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分类该法可分为一指禅拇指推、一指禅偏峰推、一指禅鱼际推(包括大、小鱼际推)、缠法、跪推法(屈拇指推法)。(二)操作方法1、一指禅拇指推:以拇指的指端罗纹面为着力面,运用腕部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曲伸活动,使轻重交替且持续之力作用于部位。2、一指禅偏峰推:以拇指桡侧偏锋(相当于少商穴)为着力面,动作要求同上。3、一指禅鱼际推(包括大、小鱼际推):以大鱼际或小鱼际为着力面,动作要求同上。4、缠法:即一指禅推法频率加快至—次/分。5、跪推法(屈拇指推法):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为着力点,掌指关节不动,沉肩、垂肘、悬腕,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作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三)动作要领1、沉肩:肩关节放松2、垂肘:肘关节自然下垂,使肘尖于最低点,肘尖距胸壁2厘米,约3个拳头的距离。3、悬腕:腕关节自然悬曲,在保持腕关节放松下,尽量使腕关节悬曲90度。4、掌虚:手掌部与其余四指放松,自然弯曲。5、指实:拇指自然着力,使拇指罗纹面吸定于一点,不可摩擦。6、蓄力于掌,发力于指。7、摆动方向倾斜约40度,摆动幅度左右各30度,紧推频率为60—90次/分,柔和均匀用力。8、前臂发力带动拇指关节的曲伸活动,使力量轻重交替作用于操作部位。(四)临床应用临床特点:一指禅推法接触面小,功力集中,深透性强,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操作。具有舒经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等功能。临床上以颈项部、四肢关节部位以及头面部、胸腹等常用。尤以经络穴位为佳,即所谓循经络,推穴道。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各科的多种疾患,尤以治疗头痛、失眠、面瘫、高血压、消化道疾病以及关节酸痛等症见长。(五)注意事项1、起始动作: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盖住拳眼,拇指吸定。拇指垂直于作用面。2、避免手指关节损伤。省力、避免损伤是该手法的基本要求。3、不宜过早、过分地追求力量(以免肌肉过于紧张),要使用放松的力量。4、手法的功力是靠叠加均匀摆动形成的波。5、临床操作中,食指、中指可搭于拇指边缘以增加力量。拇指指间关节过度弯曲者,可以用罗纹面为着力点。拇指指间关节可同时曲伸或不曲伸。6、发力肌肉主要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前臂肌肉等。7、平时要进行十指交叉背伸、旋转;腕关节掌屈/背伸90度;腕关节侧屈活动;拇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屈伸运动,以放松关节。进行甩手以放松肌肉。8、该手法的弱点在于力量不足,消耗力大,易使关节发生损伤。9、学习手法从简单到复杂,先练鱼际推,再练偏峰推,最后再练拇指推。二、滚法(一)分类根据接触面的不同,可分为掌背滚、掌指关节滚、指间关节滚、鱼际滚法和肘滚(前臂滚)。(二)操作方法1、掌背滚:用手背近小指侧部,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脘关节屈伸外旋作往还移动,使之产生的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一定部位。2、指间关节滚法:用第二三四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治疗部位,以腕关节的屈伸动作,使手背在治疗部位上做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3、掌指关节滚法:用掌指关节背侧附着于治疗部位,作往返来回的滚动。4、鱼际滚法:用鱼际部附着于治疗部位,作往返来回的滚动。5、肘滚(前臂滚法):用前臂尺侧附着于治疗部位,沉肩,上臂作主动摆动,带动前臂的旋转运动,使前臂在治疗部位上作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三)动作要领1、站位:以取弓步法为宜。肩关节放松,略前屈外展,使肘部与胸壁相隔一虎口距离。2、肘关节屈曲,约~度。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的旋转运动;角度过小则不利于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同时不能使滚法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3、腕关节放松,伸屈的幅度控制在度,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旋转约80度,背伸时向内滚动约40度。因为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是增加滚法的力量,前臂的旋转可增加滚法的柔软度。4、滚法的方向倾斜45度左右,频率和心跳速度相近,大约每分钟60~90次。5、掌背滚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面为接触面;掌指关节滚法以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为接触面;指间关节滚法以食、中、无名指第二指间关节背面为接触面;前臂滚以前臂尺侧为接触面。6、发力部位主要靠肱三头肌和前臂发力。操作时手法的加力来自上身前倾所增加的力和伸直肘关节所增加的力量。滚法多借助上身和肩部的力量,可由上身往下施加压力。并靠腰部的灵活性而借助于腰部力量,与太极拳推手有同工异曲之处。7、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曲伸和旋转幅度要根据自身腕关节结构,但关键是能否用上劲。(四)临床应用滚法应用于治疗肩背劳损等病证:1、作用于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时,前臂和作用面积呈0~15℃,适合于鱼际滚法。2、作用于冈上肌、肩胛提肌时,前臂和作用面积呈10~75℃,适合于掌背滚。3、作用于竖脊肌、菱形肌时,前臂和作用面积呈75~90℃,适合于掌指关节滚法和指间关节滚法。指间关节滚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中的辅助手法,滚法是在指间关节滚法的临床运用中进行了改进、发展而成。掌指关节滚法则是在滚法的临床运用中的变化手法。为了增加力量,常利用掌指关节的滚法,“撞击”治疗部位。滚法操作时,由于腕关节屈伸幅度较大,均有接触面积广,压力大和省力的特点。具有较好的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肉和韧带运动的功能,此外,还可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功效。适用于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以及四肢肌肉丰厚的地方。(五)注意事项1、操作肘滚时常可配合肘推法。2、推拿也是一种功,和太极拳、气功相似。3、省力、避免损伤是该手法的基本要求,其他手法也一样。4、是否有力不能靠单纯力量训练,通过手法练习更能增加手部的力量。是否省力,腕关节、肩关节、腰部是否放松、手法是否均匀,可作为评定滚法好坏的标准。5、平时要进行太极拳之云手、推手锻炼。6、滚法的变形还包括单掌跳滚、双掌交叉滚法,牛角棒滚法。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2016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有卖


转载请注明:http://www.fkdgq.com/ynyzl/1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