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问脑囊虫病,有哪些表现
问题来源
有个病人,突然言语不清了。查头颅CT,MRI——增强,都看到一个占位性病变。边缘强化,中间还能看到一个小点。
片子看起来不排除脑囊虫病。
那么
Q:
脑囊虫病,有哪些表现呢?
A:
脑囊虫(Neurocysticercosis)是由猪涤虫传染的一种顽固性颅脑内疾病。
在我国以东北、华北地区多见,西北地区及云南省次之,长江以南少见。
病因及病理机制
脑囊虫病属食源性寄生虫病,也就是经口感染的。
病原体: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囊虫病(中间宿主)
猪肉绦虫的成虫--肠绦虫病(终宿主)
传染源:为绦虫病患者
发病率:囊虫病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2-4%
神经囊虫病占囊虫病的60-80%
潜伏期:平均约需3个月左右
感染途径:现在喜欢吃生肉片、生鱼片等“生食族”越来越多,
脑囊虫病的病因清一色都是吃生鲜食物造成的。
①内在自身感染:患有绦虫的病人,由于呕吐或肠道逆蠕动,使绦虫妊娠节片回流至胃内,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逸出六钩蚴,钻过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与淋巴循环而输送至全身和脑,发育成囊虫蚴。
②外在自身感染:绦虫病人的手部沾染虫卵,污染食物,经口而感染。
③外来感染:病人自身并无绦虫寄生,因摄入附有虫卵的蔬菜或瓜果后而感染。
囊尾蚴引起脑病变的发病机理主要有:
①囊尾蚴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破坏;
②作为异种蛋白引起的脑组织变态反应与炎症;
③囊尾蚴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颅内压增高。
囊尾蚴侵入脑后各期的主要病理变化如下:
早期可见活的囊尾蚴,囊的大小不等,最小的约2mm,一般约5~8mm,头节如小米大小,灰白色,囊内有透明液体。囊的周围脑组织有炎性反应,为中性多核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胶原纤维,距囊稍远处可有血管增生、水肿和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
后期囊壁增厚,虫体死亡液化,囊液混浊,囊周呈慢性炎性改变,囊液吸收后,囊变小或为脑胶质组织所取代而形成纤维结节或钙化。脑室内的囊尾蚴可引起局部脉络膜炎,颅底的囊虫可引起蛛网膜炎。
临床表现
常见
癫痫发作(多为部分性发作。92%的脑实质囊虫患者)
不常见
卒中(囊虫性蛛网膜炎引起颅底动脉炎性闭塞,常为腔梗)
颅内压增高(多发囊虫或囊虫所致的脑积水)、视力丧失(眼内囊虫)、颅神经麻痹(颅底粘连或囊虫压迫)
罕见
精神异常(痴呆或精神病)、脊髓病(占1-5%)
脑囊虫病分期
按脑囊虫病在脑内的病理时期分亚临床期、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钙化期、混合期5期。
在虫体寄生初期,人体由于对异体蛋白的免疫反应,产生一层膜将虫体包绕,使宿主与虫体之间处于共存状态,称共存期,此期多无特殊临床表现,称为亚临床期。
虫体代谢释放物质引起脑组织变态反应,有发作性临床症状,为活动期
因各种因素(如宿主服杀虫药或其它疾病及虫体自然死亡等),虫体受破坏逐渐死亡,进入退变死亡期,此期虫体释放出大量的抗原和毒素,人体产生强烈的抗原抗体反应,患者出现典型临床表现。
虫体死亡后,部分被吸收,部分钙化,周围脑组织的免疫反应消失,水肿区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进入钙化期,钙化期为相对静止期。
根据囊尾蚴的侵及位置可分为脑实质、脑室、脑膜和混合四型。
根据临床表现分型:
一、癫痫型
二、颅内压增高型
三、脑膜脑炎型
四、单纯型
无神经系统症状,且无明显的皮肌囊虫结节,由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如CT等)而被发现。如患者不能提供明确的绦虫病史,较易误诊。
此外,还可表现为智能减退、失语、偏瘫、锥体外系症状等不同部位受损的表现。当囊尾蚴的幼虫同时大量进入血流时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及全身不适。
脑囊虫病诊断标准
1.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上排除了需与之鉴别的其它疾病;
2.免疫学检查阳性(血清和/或脑脊液囊虫IgG抗体或循环抗原CAg阳性),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或有炎性改变,白细胞增高,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头颅CT或MRI显示囊虫影像改变;
4.皮下、肌肉或眼囊结,经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囊虫者;
5.患者来自绦囊虫病流行区,粪便有排绦虫节片或食“米猪肉”史,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凡具备4条以上者即可确诊;或者具备1、2、3或1、2、5及1、3、5条者亦可确诊。
脑囊虫病,脑实质多发钙化
M:CT平扫(A、B)左侧额叶皮层下见类圆形低密度影,幕上半球散在小点、片状钙化影;CT增强扫描(C、D)无明显强化
脑囊虫病(脑实质型)的MRI表现
MRI:女性,24岁,双侧幕上大脑半球皮层下多发圆形异常信号影。T1WI(B)为低信号,内可见等信号头节,T2WI(A)为明亮高信号,内可见点状低信号“头节”,FLAIR(C)为低信号,内可见点状高信号;增强扫描(D)病变呈环形强化。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
脑室内单发型囊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