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眼内炎 > 眼内炎治疗

真菌性角膜炎的创新理论及应用

在“眼科学十大进展”专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谢立信教授对真菌性角膜炎(FK)的创新理论及其技术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

目前在感染性角膜病中,FK已成为致盲的首位原因,但在临床防治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病原学资料,感染菌种不明确;缺乏对临床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误诊率高,且存在手术治疗认识误区;缺乏对FK发病机制的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谢立信教授的团队开展一系列研究,得出一些创新理论,并使其应用于临床。

创新点1

建立了“不同真菌菌种的菌丝在角膜内存在不同生长方式”的理论。

①首先在FK患者的病变角膜片中发现真菌菌丝在角膜内有不同的生长方式,并非都是传统认为的垂直生长,其中镰刀菌属菌丝呈水平生长,曲霉菌属和念珠菌属的菌丝呈垂直生长。

②建立了模拟人自然感染FK的动物模型,以往的动物模型多采用角膜基质注射法和激素诱导法,不符合FK自然感染过程,改用角膜表层镜片法,成功建立了兔和小鼠模拟人自然感染FK的模型,使对FK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成为可能。

③将不同真菌菌种的标准株接种至角膜,形成上述自然感染的FK模型,通过组织病理检查,验证其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

④医院感染性角膜病的病原学资料,首次报告我国FK主要致病菌为菌丝水平生长的镰刀菌属,占感染病例的70%~80%,而菌丝垂直生长的曲霉菌属仅占10%。该发现奠定了采用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keratoplasty,LKP)治疗FK的理论基础。

⑤不同菌种对角膜的黏附力不同,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茄病镰刀菌。

创新点2

提出LKP是治疗FK的主要手术方式。

传统理论:真菌菌丝在角膜内均为垂直生长,对于药物治疗欠佳的患者均选择全层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keratoplasty,PKP),LKP被视为禁忌,但PKP需要新鲜供体角膜,而我国供体角膜缺乏,很多患者因等待角膜而失去眼球。

PKP存在的问题:免疫排斥率65%、复发率高(8%)以及远期植片失败率高(50%)等。

在“不同真菌菌种的菌丝在角膜内存在不同生长方式”理论的指导下,FK治疗从传统的PKP转换为LKP,打破了LKP治疗FK的禁区。

LKP的优点包括:一次手术成功率达92.7%,免疫排斥反应率低于10%,复发率2%~7.8%,板层移植的供体角膜更易获得,符合我国国情。

创新点3

研发和改进了FK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①应用临床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FK进行无创检查和用药指导,阳性率高达95%,加快了溃疡愈合过程,并减轻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②应用液相芯片技术对临床常见FK感染菌种进行快速诊断,单次检测阳性率95%,菌种鉴定时间由1周缩短为5h(已获国家专利)。

③对角膜移植术后真菌复发特点进行总结,提出预防策略,有效提高了复发患者的治愈成功率。

④研发了治疗严重FK的眼内抗真菌缓释药物,在兔眼内植入两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AmB-DDS)后,眼内炎得到控制,这为FK并发真菌性眼内炎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谢立信教授团队的系列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相关论著多次发表在《眼科学》(Ophthalmology)上,并被写进美国权威角膜病学专著Cornea里。此外,还获得国内数项荣誉,为我国眼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编辑:郁佳楠)

(转发此条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多少钱
土方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kdgq.com/ynyzl/1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