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眼内炎 > 眼内炎饮食

眼科白内障的治疗

药物治疗

在白内障的早期阶段,或白内障只影响到视轴部分时,通过使用散瞳的药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视力。对于糖尿病型白内障,使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虽然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或阻止白内障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还都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抗氧化药物(如谷胱甘肽)也已经被证实对犬有阻止白内障发展的作用。其他的一些辅助营养类药物,如维生素C、E和钙、镁等也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白内障发展。市场上也有很多宣传能够治疗白内障的药物,但尚未在临床治疗中得到证实,所以动物主人不相信这些药物能够治疗白内障。相反,任何尝试这些药物的治疗,最终都会耽误治疗白内障手术的最佳时机,甚至会耽误治疗白内障继发的葡萄膜炎,最终导致动物的彻底失明。所以尽早诊断,尽早将动物转诊,是治疗白内障继发葡萄膜炎和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最好办法。

手术病例选择

过去认为白内障成熟期为手术的最佳时期,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白内障动物都适合进行手术。在白内障手术前,必要的检查是保证手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1)术眼应该有明显的视力受损对于动物眼科医生来说,一般有一个判定手术最佳时机的标准。在白内障未成熟阶段就进行手术从技术角度来讲会比较容易,并且术后的并发症也会更少。但问题在于,没有明显影响视力时进行手术,万一出现了并发症,最后就会比较麻烦。但也不能等到白内障严重成熟的阶段再进行手术,因为那时继发的葡萄膜炎就可能会使预后变得很难预测。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未成熟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远高于成熟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   (2)视网膜功能评估我们进行白内障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复明,所以在手术前对视网膜功能的评估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白内障尚未完全成熟,动物眼科医生可以用眼底镜对视网膜进行检查,但如果白内障已经成熟,则需要借助视网膜电图(ERG)对视网膜功能进行评估。由于视网膜变性会发生在任何品种动物,所以在准备进行白内障手术前,我们都要对其进行视网膜电图的评估。单纯靠瞳孔光反射、病史、瞳孔收缩的速度不能确切知道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有无发生变性。   (3)控制葡萄膜炎应该控制好术前晶状体导致的葡萄膜炎后才能进行手术。任何形式的睫状充血、前房积脓、前房积血、房水闪辉、瞳孔缩小和虹膜颜色改变都说明存在葡萄膜炎。这些都需要全身给予糖皮质激素或非类固醇类药物进行控制。如果术前患有葡萄膜炎,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4)排除眼部其他潜在疾病比如有干眼症或角膜溃疡的存在,都应该先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手术。对于老龄动物,出现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液化或小带不稳定等问题时,都可能在术后造成严重的并发症,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手术前我们还需要对很多动物进行眼部B超检查,以排除这些问题。如果术前存在这些潜在的问题,有经验的动物眼科医生就会在进行白内障手术的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早期干预。   (5)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动物全身的状况应该基本正常,这些都需要通过术前的血常规和生化检查进行排查。   (6)术前和术后的局部用药对于不能配合滴眼药的动物来说,白内障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就非常大,一般这种情况不建议进行手术。另外,动物主人在手术回家后有无时间继续给动物用药也对手术最终的成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7)定期复查动物主人在手术后医院进行复查,需要定期检测青光眼、葡萄膜炎等问题,还会发生持续的费用,这点也需要在手术前提前告知动物主人,这是保持动物视力持续向好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动物主人做不到这些,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就会很高。   (8)老龄动物对于老龄动物的主人来说,必须了解老龄动物的各系统功能都在逐渐衰退,无论是运动功能还是反应能力,这些都可能会影响白内障手术后的表现,尽管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也有可能达不到动物主人所期望的那样(像年轻动物那样活波)。

手术治疗

不同医生使用不同的囊外摘除术,这种不同表现在动物保定的方式不同,手术切口的位置不同,晶状体前囊打开的位置不同,去除晶状体的方法不同,注吸晶状体碎片的方式不同,是否安装人工晶状体,切口缝合方式不同和重建前房的方式的不同。但现阶段已经很少使用最传统的前囊开口方式,除非在超声乳化过程中由于晶状体过硬而不得不改变回原有的手术方式。目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4种手术方式如下。   (1)挑开和注吸术挑开和注吸术包括将角膜和晶状体前囊切开,然后用灌注和注吸的方法清除囊袋内的囊袋内容物(图1和图2)。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幼龄动物和小眼球的动物,特别适用于爬行动因为常规的仪器过大所以无法完成。   (2)囊外摘出术是将混浊的晶状体核和皮质摘出而保留晶状体后囊的术式。手术时在角巩膜缘和晶状体前囊分别做。切开,用晶状体环将核、皮质全部取出,然后再将残留的皮质和晶状体碎片冲洗出来(图3~图11)。晶状体后囊保留完整,这样避免了玻璃体的脱出及其引起的并发症,也减少了对眼内结构的干扰和破坏,同时也为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创造了条件。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广泛为超声乳化的方法所替代。但由于术中保留了晶状体后囊,所以后囊膜很容易发生混浊,形成后发性白内障。   (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是应用超声波能量将混浊的晶状体核和皮质乳化后吸除,并保留晶状体后囊的手术方法。手术切口一般位于角巩膜缘的透明角膜,切开透明角膜2~3mm后,在晶状体前囊上用撕囊镊撕开一个小孔,将特殊的超声波手柄伸入囊袋内,然后通过超声波的震动将晶状体打碎并同时完成注吸的过程(图12)。实际上这种手术方法很类似于挑开术。超声乳化术优于囊外摘除术之处在于手术切口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的并发症更轻,同时也能更好地将晶状体皮质清除干净,从而避免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这是目前广泛使用这种手术方法的原因。   (4)囊内摘出术是将整个混浊的晶状体完整摘出的同时也摘除囊袋的手术。这种手术方法主要适用于晶状体异位的病例。手术中因为不必打开囊袋,所以并不会暴露晶状体囊袋内的晶状体和皮质,所以手术后继发的炎症反应相对较轻。但是由于没有了囊袋的保护,很容易继发视网膜脱离或青光眼,所以很多临床医生在完成囊内摘出术的同时结合玻璃体切割术。为了最大限度改善手术后的视力,有的医生还会将人工晶状体缝合于纤毛沟,这样也可阻止玻璃体向前的运动。

图1白内障的治疗白内障挑开和注吸术-挑开前囊

图2白内障的治疗白内障挑开和注吸术-注吸内容物

图3白内障的治疗外眦切开的同时用4-0丝线四周固定眼球

图4白内障的治疗在角巩膜缘切开

图5白内障的治疗使用左右角膜剪切开角膜

图6白内障的治疗用8-0的可吸收缝线在12点钟位置穿透角膜后反向固定,避免术中器械对角膜内皮的损伤

图7白内障的治疗用撕囊镊固定晶状体前囊后,用维纳斯剪剪开前囊并将其取出

图8白内障的治疗在晶状体皮质与后囊间注入粘弹剂,使其分离,然后用剜核器将其剜除,注意在操作过程不要接触任何角膜的内皮

图9白内障的治疗如果术中不小心碰到了虹膜,可以采取紧急的虹膜切开术暴露晶状体

图10白内障的治疗.预留在角膜的缝线将伤口闭合,一般结节缝合,缝合线间距1mmI.做结膜瓣覆盖在伤口处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前房内可以注入气泡保证前房有足够的深度

图11白内障的治疗做结膜瓣覆盖在伤口处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前房内可以注入气泡保证前房有足够的深度

图12白内障的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手术并发症

尽管不同医生的手术方法、手术通路不同,但最终手术后所面临的并发症基本相同,无论是术中对角膜内皮的损伤还是虹膜的粘连。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视网膜脱离、后囊损伤、角膜水肿和青光眼。超声乳化后可能出现后粘连的现象,但一般只是局部的,不会对视力有大的影响。在很多白内障术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晶状体后囊混浊(PCO)。但一般都不会造成失明(图13)。轻度和中度的PCO可以通过YAG激光治疗,但对于严重的PCO则没有办法控制。PCO的形成是因为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从赤道部和前囊袋移行、化生、增殖而形成的。上皮细胞经化生成为纤维素性物质形成囊袋上的混浊,这种混浊具有一定的弹性,可在囊袋上形成环形排列。人工晶状体的种类、材料、手术的创伤、去除皮质时过于粗心和动物的年龄都可能影响到PCO形成的程度。亲水性丙烯酸材料(a、b)和连续的环形撕囊可以减少PCO的发生。年轻动物发生PCO的概率大。据报道在灌注液中加入适量的肝素可以减少50%的兔PCO的发生,所以现在很多动物眼科医生也常在灌注液中加入肝素以防止术中和术后形成纤维素。现阶段市场还出现了专为兽医临床生产的包被肝素的软人工晶状体。Davidson等发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致盲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视网膜脱离,大约有5%左右的动物会在术后22周的观察期内出现视网膜脱离的问题。视网膜脱离可能在手术前就存在,所以必须在术前利用B超对视网膜进行检查。由于后囊受损可能会增加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可以在玻璃体切割术后通过经巩膜的冷冻或激光的局部治疗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手术后的2~6h内,大约有50%的动物会出现高眼压的现象,有时眼压会升高到50mmHg。尽管多数病例在次日早上眼压就会恢复正常,但仍然需要密切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片
小儿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fkdgq.com/ynyys/3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