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玻璃体内注射类固醇可增加眼内炎发
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眼科VanderBeekBL等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相比,玻璃体内注射类固醇能够显著增加眼内炎发生率。研究的相关内容于年8月发表在Ophthalmology杂志上。
玻璃体内注射已成为许多视网膜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手段的疗效已被证实,并且患者对这种治疗手段的依从性也很好,许多药物均通过玻璃体内注射的方式给药。除了抗VEGF药物,一些较老的药物,如类固醇,也通过此方式给药。尽管罕见,眼内炎仍然是与玻璃体内注射相关的最具破坏性的不良事件,该研究旨在明确,玻璃体内注射类固醇与抗VEGF药物后的眼内炎发生率。
该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自年至年期间例接受次玻璃体内注射的患者,其中包括次抗VEGF药物注射(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培加尼布)和次类固醇注射(曲安西龙和地塞米松)。主要转归指标为,校正注射相关诊断、年龄、种族和性别后,玻璃体内注射类固醇和抗VEGF药物后眼内炎发生率,眼内炎发生率定义为,进行玻璃体内注射、玻璃体切除术和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后,新诊断为眼内炎。受试者必须在入组研究后1~14d发生眼内炎。
研究结果
①共97例患者发生眼内炎,其中抗VEGF注射组73例,类固醇注射组24例。平均而言,上述眼内炎发生于玻璃体内注射后4.15d。在抗VEGF注射和类固醇注射组,眼内炎发生率分别为0.02%(1/)和0.13%(1/)。
②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玻璃体内注射后眼内炎发生率与性别[比值比(OR)0.90;95%可信区间(CI)0.63~1.30;P=0.57)和种族(OR0.69~1.10;P=0.35~0.79)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见表1)。
③年龄每增加1岁,眼内炎发生率略降低(OR0.98;95%CI0.97~1.00;P=0.)。玻璃体内注射类固醇可使眼内炎发生率的OR显著增加6.85(95%CI4.3~10.87;P0.)。
④多变量分析显示,校正诊断、种族、年龄、注射年份和性别后,与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相比,玻璃体内注射类固醇所致眼内炎发生率的OR显著增加6.92(95%CI3.54~13.52;P0.)(见表2)。
表1.未校正的眼内炎发生率比值比
表2.校正的眼内炎发生率比值比
(略,详见全文)
该研究结果证实,与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相比,玻璃体内注射类固醇能够显著增加眼内炎发生率。原因如下:用于玻璃体内注药的针头型号不同(抗VEGF药物注射针头为30G或32G;曲安西龙注射针头为27G或25G;地塞米松注射针头为22G),较大针头与细菌更容易进入玻璃体相关。其次,类固醇本身的免疫抑制性质。类固醇已成为许多视网膜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大多数临床决策的制定不应仅基于治疗手段产生的获益,还必须权衡治疗的潜在风险。研究者认为,不同治疗方案所致的眼内炎发生风险亦不同,制定治疗决策时需要考虑这一因素。
推荐阅读
VanderBeekBL,BonaffiniSG,MaL.Theassociationbetweenintravitrealsteroidsandpost-injectionendophthalmitisrates.OphthalmologyAug14.[Epubaheadofprint]
(《眼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白癜风医院沈阳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