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眼内炎 > 眼内炎预防

头条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endogenousfungousendophthalmitis,EFE)是指真菌经血源性播散至眼球而引起房水、玻璃体、视网膜炎症的一类疾病。

引起该疾病的真菌有多种,如念珠菌属、曲霉菌属、新型隐球菌属等。易感因素包括慢性免疫限制性疾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手术史、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如癌症、人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及相关治疗、静脉用药等。

临床典型表现包括前房积脓、玻璃体黄白色团状混浊、弥散性视网膜或视网膜下黄白色的病灶。血、眼内液(房水和玻璃体)的真菌培养和涂片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治疗包括玻璃体腔注射或全身静脉用药;但是对于进行性眼内炎患者,必须行玻璃体切除术。由于大多数的患者视力转归较差,因此早期、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仍然是个巨大的挑战。

内源性真菌眼内炎;真菌感染;玻璃体腔注射;玻璃体切除术;视网膜病变

1.病例介绍

患者女,41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周”就诊于我院。患者2个月前曾于农田劳作,并多次清洗发霉的被褥。1个月前因人工流产出现高热。静脉使用抗生素约10d后(具体用药不详),体温得到控制。但是2周前,出现双眼视力明显下降,无眼红、眼痛。否认外伤史,糖尿病史,既往体健,无任何系统性疾病。

眼科检查:右眼矫正视力0.2,左眼矫正视力0.01。右眼眼内压15mmHg(1mmHg=0.kPa),左眼眼内压16mmHg。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示双眼玻璃体腔絮状混浊,视乳头色红,边界欠清,黄斑旁见黄白色渗出灶(见图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示:双眼视乳头边界欠清,呈现高荧光,呈节段状不均匀充盈,扭曲怒张,管壁荧染,乳头和黄斑之间淡薄、呈高荧光,尤以左眼为甚,右眼颞上血管旁片状高荧(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视网膜水肿,黄斑区隆起,下方遮挡(见图3)。B超示玻璃体中大量混浊。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9.9×/L;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梅毒微粒凝集试验(TPP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核抗体(-);胸部X线摄影检查(-);相关妇科检查(-);CD3+、CD4+细胞数处于正常范围。

入院诊断:双眼眼内炎,真菌感染可能?

治疗:患者因视力下降较快,且左眼症状更重,尽管已接受全身氟康唑抗真菌感染,因考虑感染的危害性,所以入院后第2天即实施左眼玻璃体切除术,术前抽取玻璃体液行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术中见散在较多细小白色菌落黏附于视网膜,黄斑区水肿,视乳头欠清,术后玻璃体腔注入5μg两性霉素B及0.5mg多西环素(DX)各0.1mL。3d后再行右眼玻璃体切除术,术前也进行了玻璃体液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术中同样见到了白色小菌落,术后玻璃体腔注入5μg两性霉素B及0.5mgDX各0.1mL。术后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到真菌生长,涂片可见菌丝;血培养BD-1,3葡聚糖(-)(真菌指标)。

随访:患者术后1周右眼视力恢复至0.4,左眼视力恢复至0.2,术后1周眼底照片(见图4)、FFA(见图5)和OCT(见图6)检查均显示明显好转。

2.讨论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是指非眼部因素引起的,由真菌经血源性播散,进入眼内而引起的眼内炎症性疾病。它是在年被Dimmer首次报告后而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

2.1流行病学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发病率较低。在眼内炎中,内源性眼内炎发病率为2%~8%[1]。而在内源性眼内炎中,真菌感染占大部分比例,细菌性眼内炎仅占2%~11%[2]。近年来,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真菌不易被吞噬杀死、临床上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滥用、器官移植增多、更多复杂手术的开展及危重患者生存期延长等相关。引起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真菌有多种,主要有念珠菌属、曲霉菌属、芽生菌属、球孢子菌属、新型隐球菌、组织胞浆菌属,分枝孢菌属[3]。念珠菌属中白色念珠菌致病率最高[4,5],紧随其后的是曲霉菌属的黑曲霉菌[6-8]。Lingappan等[8]发现白色念珠菌致病率为75%,黑曲霉菌占25%。在念珠菌属中白色念珠菌约占92%,第二位是热带念珠菌[8]。在曲霉菌属中黑霉菌致病率最高,其次是镰刀菌。

2.2易感因素

很多研究[9-11]表明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多发生于合并免疫功能抑制或缺陷性疾病(如糖尿病、器官移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接受化疗等)、静脉插管、长期全身使用抗生素、近期行大型手术、妊娠或生产、以及静脉注射毒品的患者。

2.3组织病理学

对尸眼进行实验室检查发现,念珠菌属真菌随着血行转移,首先突破内层脉络膜形成视网膜下结节,再突破视网膜向视网膜前发展并种植到玻璃体内,为化脓性的非肉芽肿性炎症,脉络膜和视网膜很少发生坏死,因此视力往往能够得到保存[12,13]。黑霉菌感染则累及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易引发视网膜坏死,伴随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反应,且伴有肉芽肿性炎症,由于破坏性很大,患者视力通常很差[10,12,14]。

2.4临床表现

该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无性别差异,不同菌属感染,症状不同。

念珠菌属: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多数是双眼发病。早期出现双眼视力下降,不伴或伴轻度眼痛,眼前有漂浮物。眼底表现为脉络膜炎或视网膜炎,单一或多发性绒毛状的、分散的黄白色病灶,中心致密呈绒毛状外观,有特征性“串珠”或“雾中前灯”的表现[15]。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眼红、眼痛、畏光等症状。眼底检查示玻璃体团块状混浊,视网膜出血或坏死,前房出现混浊、渗出,甚至积脓。

霉菌属:起病急,发展迅速。3/4患者是单眼发病,1/4患者是双眼发病[14]。患者可出现眼红、眼痛、畏光、视力下降等症状。易发生前房积脓,玻璃体黄白色混浊,弥散性视网膜或视网膜下黄白色的病灶,严重时有脓肿形成。

2.5诊断要点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诊断要点如下:

①有易感因素存在,如有慢性免疫限制性疾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手术史、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癌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及其治疗、静脉用药等。

②脉络膜炎、视网膜炎,可能会发展为眼内炎。

③实验室检查:疑似眼科样本进行涂片或培养,检测玻璃体液比房水更易得到阳性结果[16,17]。目前推荐采用实时酶联免疫吸附法(real-timePCR)[18,19]快速、准确的检测。不仅可降低假阳性发生率,缩短检测时间,最短为90min,还可以检测已被石蜡包埋的样品[5,20,21]。

④血、尿培养和其他部位活检,或静脉导管培养等有助于诊断。

2.6鉴别诊断

诊断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时,注意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①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临床表现各种各样,有各自典型特征,但是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往往效,需全身检查,同时治疗原发疾病。若无特征性表现,有时易与感染性葡萄膜炎难以鉴别。有研究报告称其误诊率可高达50%[4]。因此,应详细询问病史,对于激素治疗无效的疑似病例,尽快行实验室检查。要注意的是,如果实验室检查得到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不是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感染,因为培养和涂片结果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

②弓形虫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动物接触史,眼底活动性病灶边界不清,常出现于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瘢痕的周围,形成所谓的“卫星”病灶。弓形虫抗体阳性,嗜酸性细胞数增多。

③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沿视网膜大血管分布,外观为致密、融合的白色病灶,常伴有视网膜出血和视网膜血管鞘,呈番茄奶酪样改变。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

④急性视网膜坏死:由病毒感染(主要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眼部疾病,表现为视网膜坏死、以视网膜动脉炎为主的视网膜血管炎、中度以上的玻璃体混浊和后期发生的视网膜脱离。病灶边界清楚,呈环状由周边向中央进展,抗病毒治疗有效。

2.7治疗

临床治疗主要为抗真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内容略,具体见全文)

2.8本例患者治疗体会

该患者有流产发热史,随后出现双眼视力下降,眼底表现玻璃体混浊,FFA显示视网膜炎脉络膜炎,符合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诊断标准,随后及时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玻璃体腔注射,全身用抗真菌药物,术后恢复良好,并恢复了一定视功能。尽管实验室检查未见到有真菌生长,但是仍然考虑这个诊断,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3.小结

随着目前医疗水平发展但临床用药又不够规范,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绝大多数患者视力转归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对眼科医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本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医院眼科张琼沈玺,本文已发表在《眼科学大查房》上。

(《眼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







































白癜风初期能治愈吗
白癜风能不能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kdgq.com/ynyyf/1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