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预防眼内炎的有效方式05左氧
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眼科医师在白内障术前应用抗生素是减少术后眼内炎的重要措施。术前滴用抗生素能减少结膜囊内的细菌并在前房内达到一定的抑菌浓度;对已发生的术后眼内炎除了全身用药外,频繁滴用角膜穿透性强的广谱抗生素滴眼液是有效的治疗措施。喹喏酮类抗生素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广谱抗菌活性,角膜穿透性强,并对角膜上皮安全无毒性,因而成为局部用药预防和治疗眼内炎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证实术前滴用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为代表的喹喏酮类抗生素的房水药物浓度要高于妥布霉素为代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第3代喹喏酮类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和第4代喹喏酮类抗生素加替沙星是目前国内外开发并用于临床的眼用抗生素新药,国外对两者不同浓度的角膜穿透性研究不多,且研究均为单个时间点取样,缺少连续的观察过程,而国内在此方面罕见报道。
因此,发表在《中华眼科杂志》上的一项究探讨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喹喏酮类眼用抗生素新药0.5%左氧氟沙星、0.3%加替沙星、0.3%乳酸左氧氟沙星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房水药物浓度,为临床治疗和预防细菌性眼内炎提供依据。
该项研究采用随机、双肓、平行研究方法。选取年8月至年2医院眼科中心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例(只单侧眼),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大组:0.5%左氧氟沙星组(50只眼)、0.3%加替沙星组(50只眼)、0.3%乳酸左氧氟沙星组(50只眼),每个大组再使用随机排列表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眼。按不同大组,术前分别局部给予0.5%左氧氟沙星、0.3%加替沙星或0.3%乳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总共4次,每次间隔15min。手术时按不同亚组,分别于最后1次给药后15、30、60、、min时抽取房水多于μl,然后用加样器准确定量至μl置于带塞试管中。全部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房水中药物浓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不同时间点的3种药物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两两之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给药后15、30、60、、min房水内0.5%左氧氟沙星浓度(1.61±0.48)、(2.41±0.80)、(2.93±0.50)、(2.56±0.63)、(1.87±0.88)mg/L分别高于对应时间点的0.3%加替沙星浓度(0.70±0.18)、(1.29±0.54)、(1.59±0.67)、(1.41±0.50)、(1.13±0.28)mg/L及0.3%乳酸左氧氟沙星浓度(0..39)、(1.15±0.42)、(1.38±0.49)、(1.02±0.33)、(0.55±0.3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64,12.82,21.13,25.00,12.22;P均<0.05)。0.3%加替沙星和0.3%乳酸左氧氟沙星的房水药物浓度经检验在15、30、60、min无明显差异(t=l.09,0.68,0.83,2.00;均P>0.05)。在min时0.3%加替沙星的房水药物浓度高于0.3%乳酸左氧氟沙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P<0.05)。因此,人眼滴用0.5%左氧氟沙星、0.3%加替沙星及0.3%乳酸左氧氟沙星后,以滴用0.5%左氧氟沙星后房水的药物浓度最高。
左氧氟沙星属第3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光学异构体,其抗菌谱更广,对包括厌氧菌在内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更强的抗菌作用,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国外进行的1项临床试验表明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有效率为90%,显著大于0.3%氧氟沙星,而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本研究参考Koch等的实验方法,在术前给药4次,每次间隔15min。为了观察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房水浓度变化,本研究分别在末次给药后的3h内多点取样,观察动态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0.5%左氧氟沙星在各个时间点均获得较0.3%加替沙星和0.3%乳酸左氧氟沙星高的房水浓度。笔者分析在眼内穿透性方面左氧氟沙星有以下优势:(1)溶解度高:左氧氟沙星的水溶液的溶解度较其他喹诺酮类抗生素高,在中性pH环境下水溶液的溶解可以达到2%,比氧氟沙星高10倍。(2)pH值合适:左氧氟沙星是一个酸碱两性的复合物,其等位点的pH值是6.7。人的泪膜环境pH为7.2~7.4,此pH环境恰能使左氧氟沙星达到最好的角膜穿透性。0.3%乳酸左氧氟沙星因为加了乳酸根,可能使其pH值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其角膜穿透性受到一定的影响。(3)脂溶性和水溶性俱佳:药物穿过角膜到达前房要首先经疏水的角膜上皮层,药物的脂溶性越好就越能快速穿过这一层上皮。而穿越亲水的角膜基质层则是水溶性越好越容易。因此,脂溶性和水溶性俱佳的左氧氟沙星能穿过全层角膜在前房内达到高的药物浓度。(4)载体介导:左氧氟沙星是外消旋化合物氧氟沙星的左旋体,此种结构能使药物穿过生物膜到达药物受体这一过程更有立体选择性。
加替沙星是第4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种8-氧基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抗革兰阴性菌、阳性菌活性。现国内外市场上能获得的加替沙星滴眼液均为0.3%浓度,pH值为6.0。本研究显示0.3%加替沙星在各个时间点的房水药物浓度均低于0.5%左氧氟沙星;与0.3%乳酸左氧氟沙星比较显示除了min时加替沙星的房水药物浓度高于0.3%乳酸左氧氟沙星外,余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本研究提示0.3%加替沙星在体内具有作用时间较长、生物利用度较高的特点。这可能与加替沙星pH值较人正常泪膜环境pH值偏酸性因而不能达到最好穿透性有关,也可能与加替沙星的脂溶性较差有关,且目前市场上没有0.5%加替沙星,因此不能证实增加加替沙星的药物浓度能否达到更高的角膜穿透性。
抗生素滴眼液的房水药物浓度能否达到药物对眼周常见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s,MIC)是选择治疗性和预防性眼用抗生素的另一重要指标,MIC90是抑制90%细菌所需的抗生素最小浓度。已往感染性眼内炎的常见致病菌资料显示了各种抗生素对眼周常见菌的MIC90值,肺炎链球菌的MIC90值为左氧氟沙星0.75mg/L,加替沙星0.19mg/L;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90值为左氧氟沙星0.25mg/L,加替沙星0.mg/L;流感嗜血杆菌的MIC90值为左氧氟沙星0.75mg/L,加替沙星0.25mg/L。本实验中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眼内平均浓度均能超过各种常见菌的MIC90值,且最高平均浓度均超过MIC90值数倍。可见滴用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后的房水药物浓度均已能达到对上述致病菌有显著的杀菌效果所需的值。
本研究中不同时间点人眼房水内0.5%左氧氟沙星、0.3%加替沙星及0.3%乳酸左氧氟沙星的浓度比较,显示0.5%左氧氟沙星的房水药物浓度最高,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药物浓度都在连续4次滴眼每次间隔15min的末次给药后60min达到最高值,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房水药物浓度均能达到文献报道的药物对眼周常见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所以,本研究提示滴用0.5%左氧氟沙星是术前预防细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方式,也是万一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时建议频繁滴眼达到眼内高药物浓度的积极治疗方式。本研究给临床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的药物选择和滴药方式提供了依据。
白内障的术后用药:
类别
作用
药品举例
方法
广谱抗生素滴眼液
预防感染
左氧氟沙星
妥布霉素
第一周,4/日
(早、中、晚餐时、睡前)
甾体类激素滴眼液
抗炎、作用强
百力特
地塞米松
第一周,4/日
第二周,3/日
非甾体滴眼液
抗炎、副作用小
普拉洛芬
双氯芬酸钠
4/日,持续一月
人工泪液
滋润眼睛
玻璃酸钠
聚乙二醇
甲基纤维素
眼不适时
或4/日;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