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低度角膜散光,助力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更
北京治白癜风价格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06/4619554.html
近年来,白内障手术已经从防盲性手术时代进入到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患者对视觉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角膜散光是临床常见的影响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即使低度角膜散光也会对患者的视力预后、满意度造成较大的影响。对于低度角膜散光大家颇有疑问:其是否常见?有何危害?如何矫正?这是临床上亟待深入认知并解决的难题。本文便从低度角膜散光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出发,深入探索白内障手术同时矫正低度角膜散光的重要意义。
司空见惯的低度角膜散光散光指的是不同子午线上的眼球屈光力不一致,平行光通过眼屈光系统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为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斑的一种屈光状态。散光的发生一般来自于角膜散光、晶状体散光,而在行白内障手术时,晶状体源性散光被去除,角膜散光是引起白内障手术后视功能恢复不佳的原因之一。角膜散光是由于角膜表面不同方向的弯曲度不一致,造成不同方向子午线的外来光线不能聚焦于同一焦点,于是光线便不能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主要包括规则散光与不规则散光。引起角膜散光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与先天发育有关系。后天获得的角膜散光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或角膜疾病,如角膜外伤、角膜炎、角膜溃疡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在临床上普遍存在,其中低度角膜散光[1](<度的角膜散光)的占比更是不容小觑。巴西的一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平均值为0.92±0.96D,24%患眼角膜散光在0.6-1.0D之间。对中国北方白内障患者(40-97岁)术前散光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患者平均角膜散光为0.98±0.76D,其中38.01%角膜散光在0.50-0.99D之间,22.15%角膜散光在1.00-1.49D之间(图1)。对中国西部人群中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28.64%角膜散光在0.5-1D之间,18.42%角膜散光在1-1.5D。(图2)图1.角膜散光的分布(D)图2.角膜散光的分布通过国内外流行病学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白内障人群中,低度角膜散光是普遍存在的,白内障手术同时矫正低度角膜散光的学术观点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低度角膜散光对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危害不可小觑在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患者不仅期望通过手术改善视力,更迫切期待术后能够免去戴镜的不便。术后残余的散光是影响视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散光度数小于1D,仍然需要配戴眼镜或角膜接触镜进行矫正。由此可见,角膜散光,即便是低度角膜散光也会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和脱镜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视力和对比敏感度下降[5]:一般情况下,高、中、低度角膜散光均会导致白内障患者裸眼远近视力下降,而且散光度数越高,对视力的影响越大,即使是0.5D以内的低度角膜散光也会引起视力下降和对比敏感度下降。降低视网膜成像的清晰程度[5]:角膜散光会影响白内障患者视网膜成像的清晰程度,1.00D的低度角膜散光大概会引起0.3%图像扭曲,当角膜散光值0.75D时,患者会出现视觉模糊、虚影和眩光等症状。影响脱镜率[5]:角膜散光对患者的脱镜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总体屈光误差和散光误差越高,患者越有可能戴眼镜用于远距离观看,且角膜散光误差的影响性更大。因此在行白内障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同时矫正角膜散光,是提升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有效举措。白内障手术同时矫正低度角膜散光:提升患者满意度的更佳选择从上述可知,白内障手术同时矫正低度角膜散光必要且重要,应该引起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