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视资讯开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术后更易
编者按
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PseudophakicMacularEdema,PME)是白内障术后视力不佳的常见病因。PM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认为主要原因是血-房水屏障(blood-aqueousbarrier,BAB),血-视网膜(blood-retinalbarrier,BRB)的破坏,而手术破坏了BAB、BRB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基于这种假设,一些研究认为青光眼患者中,PME更易感,因为青光眼患眼的房水循环功能的异常会影响房水动力学。同时,PGA的使用及药水内防腐剂的成分也会影响BAB。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国立首尔大学Bundang医院选择70例POAG眼和68例对照眼,在术前1周、术后1、3、6、12月时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没有视力损伤和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43眼被单独分为试验组,用来明确定义PME。PME定义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超过试验组平均值+3SD。
使用PGA的POAG患者,白内障更易术后黄斑水肿
POAG组中31眼(44%)存在PME(黄斑中心凹3mm范围内视网膜厚度增加大于19.5um),对照组中14眼(21%)存在PME。
术后三个月时PME的范围最高,12月内逐渐降低。回归分析示使用PGA类药物的POAG组危险因素最大(OR=5.51),接下来是不使用PGA的POAG组(OR=1.70)和常规组(OR=1.0)。PME的危险因素还有年龄较轻人群,使用PGA类药物的高血压患者,不使用PGA的未治疗的高眼压人群还有男性和糖尿病患者。
上图均为PME的典型图像(在围手术期内一直使用PGA)。
上图片示POAG眼存在囊样PME的复发:术后1月出现囊样PME,使用0.1%的溴芬酸钠治疗后于术后4月消失,但是术后第6个月停药又出现了PME,再次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
上图片示POAG眼无黄斑囊样改变的PME。术后三月时出现PME,未加干预措施,体征在术后12内逐渐消失。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随着PME的发展,视力有所下降(术后1月20/40到术后3月20/70),但并未检测出视网膜囊性改变。
有PGA类药物使用史的POAG患者确实是常规白内障手术后黄斑水肿的高危因素,并且围手术期内使用PGA类会更加重PME。而使用SDOCT则可以有效地监测PME,尤其是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
原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