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眼内炎 > 眼内炎介绍

中医治疗尿毒症在于保肝肾可延缓抗排异

补骨脂素价格 https://m-mip.39.net/nk/mipso_6086145.html

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中医治疗尿毒症在于保肝肾、可延缓、抗排异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本文在年江苏省中医药肾病学术交流会交流)

[摘要]中医治疗尿毒症在于保肝肾、可延缓、抗排异。

保肝肾,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属于水,肾藏精,主骨生髓,司二便,主分泌和排泄尿液。肝属于木,主疏泄气血水液,肝脏有解毒的功能,肾脏有排毒的功能。在尿毒症初期,主要以保肝肾为主,恢复和改善肝肾的基本功能。肝脏以疏肝健脾为主,结合补肝养肝;肾脏以健脾补肾,温肾利水,清热利湿为主。

可延缓,尿毒症到了中期,一方面保肝肾,一方面控制和减少并发症,延缓病情的发展速度,为等待和寻找肾源,进行肾移植增取时间,这个阶段主要是对症治疗。

抗排异,肾衰竭的尿毒症最终治愈目前依靠肾移植来解决。但是,肾移植以后的主要矛盾是排异反应,中医药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抗排异的治疗。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简称慢性肾衰。慢性肾衰的终末期即为人们常说的尿毒症。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主要症状是代谢性酸中毒等。

患者女75岁,因输液反应引起严重肝损伤,伴多种严重并发症。医院治疗半年之久,未见好转,经病友介绍,前来我处治疗。经过中药调理基本康复,今天同老伴前来感谢。

一、临床表现

1、水、电解质、酸碱代谢紊乱

以代谢性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最为常见。

(1)代谢性酸中毒慢性肾衰尿毒症期时人体代谢的酸性产物如磷酸、硫酸等物质因肾的排泄障碍而潴留,可发生“尿毒症性酸中毒”。轻度慢性酸中毒时,多数患者症状较少,但如动脉血HCOmmol/L,则可出现明显食欲不振、呕吐、虚弱无力、呼吸深长等。

(2)水钠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水钠潴留,或低血容量和低钠血症。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对钠负荷过多或容量过多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尿毒症的患者如不适当地限制水分,可导致容量负荷过度,常见不同程度的皮下水肿(眼睑、双下肢)或/和体腔积液(胸腔、腹腔),此时易出现血压升高、左心功能不全(表现为胸闷、活动耐量下降甚至夜间不能平卧)和脑水肿。另一方面,当患者尿量不少,而又过度限制水分,或并发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又容易导致脱水。临床上以容量负荷过多较为常见,因此尿毒症的病人在平时应注意适当控制水的摄入(除饮水外还包括汤、稀饭、水果等含水多的食物),诊疗过程中应避免过多补液,以防发生心衰肺水肿。

(3)钾代谢紊乱:当GFR降至20-25ml/min或更低时,肾脏排钾能力逐渐下降,此时易于出现高钾血症;尤其当钾摄入过多、酸中毒、感染、创伤、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发生时,更易出现高钾血症。严重高钾血症(血清钾6.5mmol/L)有一定危险,需及时治疗抢救(见高钾血症的处理)。有时由于钾摄入不足、胃肠道丢失过多、应用排钾利尿剂等因素,也可出现低钾血症。临床较多见的是高钾血症,因此尿毒症患者应严格限制含钾高的食物的摄入,并应定期复查血钾。

(4)钙磷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磷过多和钙缺乏。慢性肾衰时肾脏生成1,25-(OH)2D3减少,使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靶器官对1,25-(OH)2D3产生抵抗,使肾小管重吸收钙减少,此外,高磷血症可使钙磷乘积升高,促使磷酸钙盐沉积,引起异位钙化、血钙降低。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磷,血磷浓度由肠道对磷的吸收及肾的排泄来调节。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磷排出减少时,血磷浓度逐渐升高,高血磷进一步抑制1,25-(OH)2D3的合成,加重低钙血症。甲状旁腺代偿性分泌更多的PTH以维持血钙。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简称甲旁亢)。

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的代谢紊乱

CRF病人蛋白质代谢紊乱一般表现为蛋白质代谢产物蓄积(氮质血症),包括尿素、胍类化合物、肌酐、胺类、吲哚、酚类及中分子物质等。

尿素经肾脏排泄,尿毒症时体内尿素蓄积,可能与乏力、厌食、呕吐、注意力不集中、体温降低、出血倾向等表现有关;胍类化合物正常情况下精氨酸主要在肝脏代谢为尿素、胍乙酸和肌酐,尿毒症时尿素、肌酐蓄积,而精氨酸可通过其他途径分解为甲基胍和胍基精氨酸。其中甲基胍是毒性最大的小分子物质,体内蓄积可达正常值的70~80倍,与体重减轻、红细胞寿命缩短、呕吐、腹泻、嗜睡等众多临床症状相关。胺类脂肪族胺可引起肌阵挛、扑翼样震颤和溶血;多胺(精胺、尸胺、腐胺)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和蛋白尿,并能促进红细胞溶解,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促进肾衰时肺水肿、腹水和脑水肿的发生。

糖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糖耐量减低和低血糖两种情况,前者多见,后者少见。高脂血症相当常见,其中多数病人表现为轻到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少数病人表现为轻度高胆固醇血症,或二者兼有。维生素代谢紊乱相当常见,如血清维生素A水平增高、维生素B6及叶酸缺乏等。

2、心血管系统表现

心血管病变是CKD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和最常见的死因。尤其是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即尿毒症阶段),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进一步增高(占尿毒症死因的45%-60%)。近期研究发现,尿毒症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比普通人群约高15-20倍。

慢性肾功能衰竭者由于肾性高血压、酸中毒、高钾血症、钠水潴留、贫血及毒性物质等的作用,可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等,由于尿素(可能还有尿酸)的刺激作用,还可发生无菌性心包炎,患者有心前区疼痛,体检时闻及心包摩擦音。严重时心包腔中有纤维素及血性渗出物出现。血管钙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在心血管病变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3、呼吸系统症状

患者呼出的气体有尿味,这是由于细菌分解唾液中的尿素形成氨的缘故;体液过多时可出现气短、气促;酸中毒时患者呼吸慢而深,严重时可见到酸中毒的特殊性Kussmaul呼吸(呼吸深大)。体液过多、心功能不全可引起肺水肿或胸腔积液;由尿毒症毒素诱发的肺泡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肺充血可引起“尿毒症肺水肿”,此时肺部x线检查可出现“蝴蝶翼”征,及时利尿或透析上述症状可迅速改善;纤维素性胸膜炎是尿素刺激引起的炎症;肺钙化是磷酸钙在肺组织内沉积所致。

4、胃肠道症状

尿毒症患者消化系统的最早症状是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或腹泻。这些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肠道内细菌的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为氨,氨刺激胃肠道粘膜引起炎症和多发性表浅性小溃疡等有关。此外恶心、呕吐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消化道出血也较常见,其发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多是由于胃粘膜糜烂或消化性溃疡。

5、血液系统表现

CRF病人血液系统异常主要表现为肾性贫血和出血倾向。大多数患者一般均有轻、中度贫血,其原因主要由于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故称为肾性贫血;如同时伴有缺铁、营养不良、出血等因素,可加重贫血程度。晚期CRF病人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出血倾向,如皮下或粘膜出血点、瘀斑、胃肠道出血、脑出血等。

6、神经肌肉系统症状

早期症状可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尿毒症时可有反应淡漠、谵妄、惊厥、幻觉、昏迷、精神异常等。周围神经病变也很常见,感觉神经障碍更为显著,最常见的是肢端袜套样分布的感觉丧失,也可有肢体麻木、烧灼感或疼痛感、深反射迟钝或消失,并可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如肌肉震颤、痉挛、不宁腿综合征等。这些症状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某些毒性物质的蓄积可能引起神经细胞变性;②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③肾性高血压所致的脑血管痉挛,缺氧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脑神经细胞变性和脑水肿。初次透析患者可能发生透析失衡综合征,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惊厥等,主要由于血透后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失衡和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所致。

7、骨骼病变

肾性骨营养不良(即肾性骨病)相当常见,包括纤维囊性骨炎(高周转性骨病)、骨生成不良、骨软化症(低周转性骨病)及骨质疏松症。在透析前患者中骨骼X线发现异常者约35%,但出现骨痛、行走不便和自发性骨折相当少见(少于10%)。而骨活体组织检查(骨活检)约90%可发现异常,故早期诊断要靠骨活检。

纤维囊性骨炎主要由于PTH过高引起,易发生骨盐溶化、肋骨骨折。X线检查可见骨骼囊样缺损(如指骨、肋骨)及骨质疏松(如脊柱、骨盆、股骨等)的表现。

骨生成不良的发生,主要与血PTH浓度相对偏低、某些成骨因子不足有关,因而不足以维持骨的再生;透析患者如长期过量应用活性维生素D、钙剂等药或透析液钙含量偏高,则可能使血PTH浓度相对偏低。

二、诊断鉴别

1、诊断

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而是一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衰的终末阶段,肾脏的三大功能丧失,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尿毒症。尿毒症的诊断并非只看血肌酐的水平,还要综合上述各个系统的临床表现。

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早期,临床上仅有原发疾病的症状,只在检查中可见到肌酐清除率下降。这些尿毒症代偿期的患者常在应激情况下,肾功能突然恶化,并出现尿毒症症状(即前文所述各个系统的临床表现),临床上称为可逆性尿毒症,但一俟应激因素去除,肾功能常可恢复到代偿期。若病情发展到“健存”肾单位不能适应机体最低要求时,即使没有应激因素,尿毒症状也会逐渐表现出来。上述尿毒症各个系统的损害不一定全都会表现出来,在不同的患者,其尿毒症症状可能不尽相同,各系统症状发生的时间先后也不尽相同。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尿毒症时,血红蛋白一般在80g/L下,多数仅有40~60g/L,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当患者合并慢性失血、营养不良时,也可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改变较少,酸中毒和感染时可使白细胞数增高。血小板数偏低或正常,但功能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因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常加快。

2.尿常规检查尿毒症病人的尿改变,随原发病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其共同点是:①尿渗透压降低,多数晨尿在mOsm/kg以下,比重较低,多在1.以下,严重时固定在1.~1.之间。作浓缩稀释试验时,夜尿量大于日尿量,各次尿比重均不超过1.,最高和最低的尿比重差小于0.。②尿量减少,多在ml/天以下,到晚期肌酐清除率降至1.0~2.0ml/秒以下时,则可无尿。③尿蛋白为+~+++,晚期因肾小球绝大部分已毁坏,尿蛋白反而减少。④尿沉渣检查可有为数不等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颗粒管型,如能发现粗而短、均质性、边缘有裂口的蜡样管型,对诊断有意义。

3.肾功能检查在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肌酐清除率虽下降,但血肌酐不升高;在氮质血症期,血肌酐虽已升高,但病人无尿毒症临床症状,亦无代谢性酸中毒;在尿毒症期,当肾肌酐清除率25ml/min时,血肌酐会明显升高,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

4.血生化检查血浆蛋白降低,总蛋白量常在60g/L以下,其中白蛋白的减少常较明显,多低于30g/L。血钙偏低,常在2mmol/L左右,血磷多高于1.7mmol/L。血钾、血钠随病情而定。

5.其他检查

(1)X线检查:尿毒症病人可作腹部X线平片检查,目的是观察肾脏的大小和形态,有无泌尿系统内结石。腹部侧位片可显示有无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肾功能不全时,因肾脏排泄造影剂的功能差,注射造影剂后多不显影,故一般不宜作造影检查。

(2)放射性核素肾图、肾扫描检查,对了解两侧肾脏的大小、血流量、分泌和排泄功能,均有帮助。

(3)肾超声、CT,对确定肾的位置、大小、厚度以及肾盂有无积液、结石、肿瘤有帮助。通常情况下,尿毒症患者双肾萎缩,皮质变薄。但糖尿病、狼疮、血管炎等继发性病因导致的尿毒症患者双肾可以无明显缩小,但B超下皮质回声增强。

肾脏超声检查,具有经济、方便、无创、快捷等优点,能判断肾脏的大小、皮质回声等,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三、疾病治疗

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至尿毒症期时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经常会有些患者,已经进入尿毒症期了,但却一直拖延,不愿意接受透析治疗,总担心透析副作用、费用等等。其实透析就是代替肾脏工作,当患者进入尿毒症期时,患者肾脏应该损坏了超过90%以上,如果这时一直拖延而不采取替代治疗,那么毒素存留体内,对身体其它的脏器也会带来不可逆的损害,如心脏、消化系统、骨骼、血液系统等。因此尿毒症患者应该毫不犹豫地及时采取肾脏替代治疗,即透析治疗。

但是,在临床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尿毒症患者,有一部分是外源性的肾损伤,譬如后腹膜,肾上腺的占位性病变,通过治疗,占位的肿块缩小,或消除,肾功能就会得到恢复和改善,他和第一种内源性的肾实质损伤不同。即使是内源性的肾损伤,通过中药治疗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延迟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药治疗尿毒症的机理是改善尿毒症患者的症状,延长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时间,让病情的发展得到延缓。为寻找和等待肾源储备时间。中药不是代替透析治疗,这一点必须给患者讲清楚。只有肾移植才是治愈尿毒症办法。在临床上,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可以通过中医药减轻和治疗,一般都可以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1、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尿毒症患者

此类患者病情相对稳定,虽然也需要尽快开始肾脏替代治疗,但尚无急诊透析指征。此类患者在药物治疗,饮食控制的同时,需要积极做好透析前准备工作。比如由医护人员进行透析前相关内容的宣教,使患者充分了解肾脏替代治疗的必要性及局限性,结合自身条件、家庭环境、工作情况、经济状况等选择适合的透析方式(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拟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需提前1~3个月行造瘘手术,联系好长期透析治疗的血透中心等。而准备腹膜透析的患者,需提前2~4周做好腹膜透析管的置入术。

2、尿毒症急症

常见的尿毒症急症包括:

高钾血症尿毒症时肾脏排钾能力下降,此时易于出现高钾血症;尤其当钾摄入过多、酸中毒、感染、创伤、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发生时,更易出现高钾血症。严重高钾血症(血清钾6.5mmol/l)可能导致心跳骤停,危及生命,需及时抢救:①钙剂对抗高钾对心肌的毒性,常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加入等量高渗葡萄糖,缓慢静推,时间不少于5分钟。如注射5分钟后心律失常无改善或虽有效但很快又再发,可再次注射;②乳酸钠或碳酸氢钠可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拮抗钾对心脏的抑制,增加尿钾排出;③葡萄糖和胰岛素联合应用(4g葡萄糖:1U胰岛素)可促进钾向细胞内转移;④口服或注射排钾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促进肾脏排钾;⑤口服阳离子交换树脂,促进钾从肠道排泄;⑥高钾非常严重(6.5mmol/l),而上述处理效果不佳时可行血液透析治疗降低血钾。心衰肺水肿尿毒症患者肾脏调节水钠平衡的功能减退甚至丧失,尿量减少,容易形成容量负荷过重,严重时发生心衰、肺水肿,危及生命。其预防及治疗措施包括:①控制水的摄入,使入水量少于出水量,必要时予利尿剂;②血液透析超滤脱水治疗;③强心、扩管等治疗。代谢性酸中毒血pH7.2,二氧化碳结合力13mmol/l,有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食欲不振、呕吐、虚弱无力、呼吸深长等)。处理措施:①静脉补充碳酸氢钠:5%碳酸氢钠溶液静滴;②血液透析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毒素水平高,血肌酐≥umol/l,尿素氮≥28.6mmol/l,尿毒症症状明显时,需要急诊血液透析清除毒素;出现心包炎、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时。以上情况需要紧急透析治疗时,需要经中心静脉插管建立血流通路,初次透析患者可能发生透析失衡综合征,因此首次透析时间较短,一般在2个小时左右。

笔者与同学回访母校北京中医药大学

3、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将患者的血液经血管通路引入透析机,在透析器中透过透析膜与透析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再把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至体内,以达到排出废物、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目的。如能长期坚持合理的透析,不少患者能存活10~20年以上。

血液透析由于需借助血透机,医院2次至3次,每次大约4个小时,其优点在于每次血透后体内积存的废物较少,每周都医院进行治疗,如有病情变化,可得到及时的处理,透析过程中有专业医疗人员操作,无需自己动手。

缺点也很明显:每次需要扎针;贫血比较严重;透析前后血压会受影响,对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病人较不利;需要严格控制饮食;透析前较易产生不适;无法任意更改透析时间;感染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风险大大增加。

腹膜透析:把一种被称为“腹透液”的特制液体通过一条“腹透管”灌进腹腔,这时候腹膜的一侧是含有代谢废物和多余水份的血液,另一侧是干静的腹透液,血液里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份就会透过腹膜跑到腹透液里。保留3-4个小时后(夜间可保留8-10小时),把这些含有废物的腹透液从腹腔里放出来,再灌进去新的腹透液。这样每天更换3-4次,就可不断地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多余水份了。患者及其家属经过教育、培训,掌握腹膜透析操作后,可自行在家中进行腹膜透析。若借助全自动腹膜透析机,每日夜晚在睡眠中执行透析即可,白天的时间可以正常的工作、学习。

腹膜透析的优点:

⑴保护残余肾功能比血透好:腹透是最接近生理状态的治疗方案,腹透过程中没有血流动力学、体液容量和生化的骤变,从而减少因内环境不稳定而产生的透析并发症,如心血管病变、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治疗过程中不会造成肾脏缺血,有利于保护残余肾功能。

⑵适用范围广:腹膜透析心血管的稳定性好,是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老年患者首选的透析方式;腹透的饮食限制较少,患者营养状态较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影响少,且免除血透穿刺的痛苦;腹透不需要动静脉瘘,避免了糖尿病患者因周围血管病变而导致的动静脉瘘闭塞。

⑶透析效率高:对中分子毒素物质、β2微球蛋白及磷的清除较好。故腹透能改善尿毒症的症状、对贫血、神经病变的改善优于血透。

⑷发生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机会少。

⑸长期透析发生透析骨病的程度亦优于血透。

⑹可在家中进行透析,医院,不影响工作、学习和旅游,治疗费用较低,生活质量高。

腹膜透析的缺点:由于腹膜透析需要在腹腔内置入腹透管,且透析过程中存在频繁的更换腹透液等操作,如果患者或家属没有严格掌握好无菌操作,容易感染,导致腹膜炎。但随着腹膜透析装置的改进,腹透专科医生、护士对患者的教育和培训的加强,生活、居住卫生条件的改善,腹膜透析感染的发生率已经大大的降低。

腹膜透析用于维持尿毒症患者的生命有三十余年的历史。目前在香港及一些欧洲国家,尿毒症病人中的80%在腹膜透析治疗下生活、工作和学习。

但是,无论血透还是腹透,都只能代替肾脏的清除代谢废物、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作用,而无法替代肾脏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即内分泌功能,比如EPO、活性维生素D3等的产生。因此维持性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病人,仍然需要视病情使用EPO、骨化三醇等药物治疗。而并非某些患者认为的“做上透析就不用吃药了”。

肾移植是尿毒症病人最合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供体的缺乏,肾移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治疗作用。目前全国每年接受肾移植者仅有多例,大约每个等待的病人,只有一人可能得到肾移植的机会,而供体短缺已成为限制器官移植的一个瓶颈。因此绝大多数尿毒症患者需要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根据机构统计数据,我国在治透析患者约为10万人,血透患者约占90%,腹透患者仅占10%。

四、中医治疗尿毒症

中医治疗尿毒症在于保肝肾、可延缓、抗排异。

保肝肾,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属于水,肾藏精,主骨生髓,司二便,主分泌和排泄尿液。肝属于木,主疏泄气血水液,肝脏有解毒的功能,肾脏有排毒的功能。在尿毒症初期,主要以保肝肾为主,恢复和改善肝肾的基本功能。肝脏以疏肝健脾为主,结合补肝养肝;肾脏以健脾补肾,温肾利水,清热利湿为主。

可延缓,尿毒症到了中期,一方面保肝肾,一方面控制和减少并发症,延缓病情的发展速度,为等待和寻找肾源,进行肾移植增取时间,这个阶段主要是对症治疗。

抗排异,肾衰竭的尿毒症最终治愈目前依靠肾移植来解决。但是,肾移植以后的主要矛盾是排异反应,中医药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抗排异的治疗。

五、中医对尿毒症的辩证施治

尿毒症在中医学属于“关格”的范畴,是由于脾肾阴阳虚衰,气化不利,湿浊毒邪犯胃而致的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危重病证。张仲景说,“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本病多由水肿、癃闭、淋证等病证发展而来。

关格一病在现代中医临床上是指与西医学肾功能衰竭,特别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相类似的疾患,临证可见呕吐拒食,二便齐闭等危症,故当代名医岳美中分析说:“肾为胃关,职司开合,肾气从陽则开,从阴则合……脉细肢凉,显然阳气衰微,不能温养四肢。肾关因阳微而不能开,逐成尿闭。病在少阴,故用真武汤鼓陽利尿,肾关得陽则开,尿毒之患可解。”

1、病因病机

水肿、癃闭、淋证等病证,在反复感邪、饮食劳倦等因素作用下,或失治误治,使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以致脾肾阴阳虚衰,气化不行,湿浊毒邪内蕴,气不化水,肾关不开,则小便不通;湿浊毒邪上逆犯胃,则呕吐,遂发为关格。

2、辩证施治

(1)脾肾亏虚,湿热内蕴

主证:小便量极少,其色黄赤,腰酸膝软,倦怠乏力,不思饮食,晨起恶心,偶有呕吐,头痛少寐,苔薄黄腻而干燥,脉细数或濡数。

治法:健脾益肾,清热化浊。

方药:无比山药丸合黄连温胆汤。

方用山药、茯苓、泽泻以健脾利湿,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肉苁蓉以益肾固涩,半夏、陈皮化痰降逆和胃,枳实行气消痰而使痰随气下,竹茹清热化痰,黄连清热除烦。方中赤石脂有酸涩作用,于此证不利,可去之。

(2)脾肾阳虚,寒浊上犯

主证:小便不通,或尿量极少而色清,面色苍白或晦滞,畏寒怕冷,下肢欠温,泄泻或大便稀溏,呕吐清水,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方药: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方用附子、干姜温阳散寒,人参、甘草、大枣补脾益气,反佐大黄苦寒降浊,吴茱萸温胃散寒又具下气降浊之功,生姜温胃散寒,和胃止呕。若嗜睡,神识昏迷,可加菖蒲、远志、郁金芳化开窍,甚则可用苏合香丸以芳香开窍。

(3)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主证:小便量极少,呕恶频作,面部烘热,牙宜鼻衄,头晕头痛,目眩,手足搐搦,或抽筋,舌暗红有裂纹,苔黄腻或焦黑而干,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熄风。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

前方用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茯苓、泽泻渗湿降浊,丹皮引血中之浊下行。后方用羚羊角、钩藤凉肝熄风、清热解痉,配桑叶、菊花以加强平肝熄风之效,白芍、生地养阴增液以柔肝舒筋,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安抻,生甘草调和诸药。甘草与白芍配伍,又能酸甘化阴,舒筋缓急。

(4)肾病及心,邪陷心包

主证:小便量极少,甚至无尿,胸闷,心悸或心前区疼痛,神识昏蒙,循衣摸床,或神昏谵语,恶心呕吐,面白唇暗,四肢欠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豁痰降浊,辛温开窍。

方药: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涤痰汤以半夏、陈皮、茯苓、竹茹燥湿化痰祛浊,生姜和胃降逆,菖蒲、制南星豁痰开窍,枳实下气以利降浊,人参、甘草扶助已虚之正气。苏合香丸芳香开窍,可用温开水化开灌服,昏迷者,也可用鼻饲管灌入。

若躁狂痉厥,可改服紫雪丹;·若症见汗多,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舌质淡,脉细微,为阳虚欲脱,急宜回阳固脱,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若汗多面色潮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液耗竭,应重用生脉散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以益气敛阴固脱。

六、中医经典古方治疗尿毒症的临床体会

(一)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

1、真武汤

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各9g,白术6g。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2、济生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具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功效。主治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腰膝痠重,小便不利,痰饮咳喘。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肉桂,附子(制),牛膝,车前子

功效:温肾化水,利水消肿。

主治: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腰膝痠重,小便不利,痰饮咳喘。

3、典型病例:顾某,男,64岁,西医确诊尿毒症1年,症见下肢水肿,尿少不利,四肢厥冷,面色晦黯,纳呆少食,时有呕吐,腰膝酸痛,大便数日未行,舌质淡白多齿痕,苔白,脉沉细。

证属肾阳亏虚。治以温补肾阳,化氣利水。方用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药用附子,桂枝,白术,茯苓,白芍,车前子,牛膝,熟地,山萸肉,山药,元参,泽泻,生姜。7付,每天一付水煎服。复诊,小便增加,四肢回暖。原方加减继服一月余,小便基本正常,其它症状逐一好转,守方继服,两月后恢复正常。

方中附子桂枝温补肾阳,温阳化气为君药;白术健脾利湿,茯苓,泽泻,车前子渗湿利水;牛膝强壮腰膝筋骨,熟地,山萸肉,山药补益肝肾,元参益肾润下,白芍合营益阴,生姜温散水气。

4、临床体会

(1)真武汤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

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盖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肾,脾阳虚则湿难运化,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肾中阳气虚衰,寒水内停,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四肢,则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水湿流于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水气凌心,则心悸;水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若由太阳病发汗太过,耗阴伤阳,阳失温煦,加之水渍筋肉,则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其证因于阳虚水泛,故治疗当以温阳利水为基本治法。本方以附子为君药,本品辛甘性热,用之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臣以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去;白术健脾燥湿。佐以生姜之温散,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白芍亦为佐药,其义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本经》言其能“利小便”,《名医别录》亦谓之“去水气,利膀胱”;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

本方配伍特点:温脾肾以助阳气,利小便以祛水邪。

临床运用: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吴茱萸、半夏以助温胃止呕。

(2)济生肾气:方中地黄滋补肾阴,少加肉桂、附子助命门之火以温阳化气,乃“阴中求阳”之意;山茱萸、山药补肝益脾,化生精血;牛膝滋阴益肾;泽泻、茯苓利水渗湿,并可防地黄之滋腻;丹皮清肝泄热,车前子清热利湿,四药补中寓泻。诸药共奏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功。

5、名家论述

(1)原书主治

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②《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2)方论选录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3录赵羽皇:“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用三白者,以其燥能治水,淡能伐肾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温大热,必用为佐者何居?盖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而和胃也。”

二、茵陈蒿汤合温胆汤

1、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2、黄连温胆汤

组成:黄连、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功用: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3、典型病例

陈某,女,43岁,西医确诊尿毒症3年,症见尿少便秘,纳呆少食,脘腹痞满,频频呕吐,口干少饮,舌红质暗,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湿热内蕴。治以清热化湿,降逆止呕。方用黄连温胆汤合茵陈蒿汤加减。药用黄连,枳实,竹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茵陈,栀子,大黄,

湿热阻滞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而成本证,故当清热化湿,调畅中焦气机。方中黄连茵陈清热化湿泻火为君药;栀子大黄,帮助君药清热泻火共建其功,使火热之邪从二便排出半夏,茯苓利湿化浊为臣药;陈皮,枳实调理脾胃气机,理气祛湿降逆,竹茹和胃止呕,共为佐药;甘草和解诸药,清热解毒为使药。

4、临床体会

(1)茵陈蒿汤为祛湿剂,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人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

本方配伍特点: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临床运用: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疽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2)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临床运用: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5、名家论述

(1)茵陈蒿汤原书主治

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②《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茵陈蒿汤方论选录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太阳、阳明俱有发黄症,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然黄有不同,证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证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能除热邪留结,佐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乃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之奇法也。”

(3)温胆汤原书主治

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

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4)温胆汤方论选录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肝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

七、中医药在腹膜透析中的应用

1、腹腔感染

腹腔感染是腹膜透析中最常见的和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除选用有效的抗生素以外,配合中药治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减轻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提高临床疗效。在临床中发热,腹痛拒按,透析液浑浊,或出血,或见脓性分泌物,白细胞计数升高,舌红质暗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热毒內壅,气滞血瘀。治法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用黄芪桂枝汤、当归芍药散,五味消毒应三方加减治疗。

2、贫血

晚期尿毒症的患者几乎都有贫血。腹透后,一般的临床症状都有所缓解。只有贫血却不能纠正,常见面色或晃白,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唇甲苍白,心悸气短,纳少口淡,夜寐不实,舌质淡胖,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气血生化无源,精血亏损。治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肾。方用八珍汤、当归补血汤,金匮肾气丸三方加减治疗。

3、肺部感染

晚期尿毒症患者往往合并肺部感染,少数还伴有胸腔积液。症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咳喘,咯痰不爽,难以平卧,面色晄白,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滑。证属脾肾虚极,感受外邪,肺失肃降,水饮内停致病。治以为阳化水,涤痰化浊。方用苓桂朮甘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三方加减治疗。

八、中医药在肾移植中的抗排异应用

近年来随着肾移植在技术是的成熟,在临床上的开展日益最多,术后的抗排异治疗是关系到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医药在临床上抗排异的效果日益被同道和患者所认可。

1、补肾健脾抗排异

用安胎法,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抗排异一般认为孕妇先兆流产与免疫有密切的关系,它是母体对胎儿的一种排异。中医认为肾主生殖,系胞宫,护胎者气血也。胎儿能在母体里生长发育是靠肾脏的功能正常和气血的充实。肾虚则胎儿不固,气血虚则不能护胎养胎,从而导致流产。肾移植患者临床表现,一般为肾亏阴虚,气虚虚损。治疗中常将安胎法用于肾移植的排异反应,取得较好的疗效。

2、活血化瘀抗排异

肾移植后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复合物形成激活补体系统,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凝血机制活跃,导致一系列血管及血运损害。病理可见移植物内水肿,充血,出血,血管痉挛和血流受阻,导致血栓形成。排异反应时,患者出现移植肾局部肿胀,质地变硬,压痛,烦躁不安,发热汗出,尿量减少,血压升高等症状。病机是瘀血形成,与中医的“血瘀”证相吻合。应用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

3、养阴活血抗排异

临床观察到肾移植患者在排异反应激进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移植肾肿胀疼痛,舌质紫暗等瘀血症状。在排异反应缓解时则多见低热缠绵不解,失眠、心悸自汗盗汗、舌质红等阴虚症状。这些症状系久病耗伤正气,造成机体阴阳失调。由于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更致气阴两伤,正虚邪实。临床上,必须补气养阴,行气活血,调理阴阳,即使在排异反应的缓解期也并非排异停止,而是蕴育着排异,也应当长期服用养阴活血的中药。

养阴方与活血方可以明显抑制溶血空斑形成。养阴方由沙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玄参等组成,活血方由丹参,牛膝,赤芍,丹皮,红花等44组成。临床上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加用养阴活血的中药,对纠正患者机体阴阳失调有一定的疗效。

九、中医药在肾移植中的保肝肾作用

尿毒症发展到肾功能衰竭,特别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临证可见呕吐拒食,二便齐闭等危症,故当代名医岳美中分析说:“肾为胃关,职司开合,肾气从陽则开,从阴则合……脉细肢凉,显然阳气衰微,不能温养四肢。肾关因阳微而不能开,逐成尿闭。病在少阴,故用真武汤鼓陽利尿,肾关得陽则开,尿毒之患可解。”

在本病的肾衰阶段保护肝肾和治疗疾病是同等重要的,中医学认为肝肾同源,息息相关。临床上滋水涵木,肝肾同补。即使手术完成了肾脏移植同样需要保肝肾治疗。临证时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处之。

1、病因病机:水肿、癃闭、淋证等病证,在反复感邪、饮食劳倦等因素作用下,或失治误治,使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以致脾肾阴阳虚衰,气化不行,湿浊毒邪内蕴,气不化水,肾关不开,则小便不通;湿浊毒邪上逆犯胃,则呕吐,遂发为关格。

2、辩证施治

(1)脾肾亏虚,湿热内蕴。主证:小便量极少,其色黄赤,腰酸膝软,倦怠乏力,不思饮食,晨起恶心,偶有呕吐,头痛少寐,苔薄黄腻而干燥,脉细数或濡数。治法:健脾益肾,清热化浊。方药:无比山药丸合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山药、茯苓、泽泻以健脾利湿,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肉苁蓉以益肾固涩,半夏、陈皮化痰降逆和胃,枳实行气消痰而使痰随气下,竹茹清热化痰,黄连清热除烦。当归、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于保肝肾有较好的功效。方中赤石脂有酸涩作用,于此证不利,可去之。

(2)脾肾阳虚,寒浊上犯。主证:小便不通,或尿量极少而色清,面色苍白或晦滞,畏寒怕冷,下肢欠温,泄泻或大便稀溏,呕吐清水,苔白滑,脉沉细。治法: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方药: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药用附子、干姜温阳散寒,桂枝,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人参、甘草、大枣补脾益气,反佐大黄苦寒降浊,吴茱萸温胃散寒又具下气降浊之功,生姜温胃散寒,和胃止呕。若嗜睡,神识昏迷,可加菖蒲、远志、郁金芳化开窍,甚则可用苏合香丸以芳香开窍。

(3)肝肾阴虚,肝风内动。主证:小便量极少,呕恶频作,面部烘热,牙宜鼻衄,头晕头痛,目眩,手足搐搦,或抽筋,舌暗红有裂纹,苔黄腻或焦黑而干,脉弦细数。治法: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方药:六味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加减。药用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茯苓、泽泻渗湿降浊,丹皮;赤芍,丹参引血中之浊下行。后方用羚羊角、钩藤凉肝熄风、清热解痉,配桑叶、菊花以加强平肝熄风之效,白芍、生地养阴增液以柔肝舒筋,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安抻,生甘草调和诸药。甘草与白芍配伍,又能酸甘化阴,舒筋缓急。

(4)肾病及心,邪陷心包。主证:小便量极少,甚至无尿,胸闷,心悸或心前区疼痛,神识昏蒙,循衣摸床,或神昏谵语,恶心呕吐,面白唇暗,四肢欠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缓。治法:豁痰降浊,辛温开窍。方药:涤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涤痰汤以半夏、陈皮、茯苓、竹茹燥湿化痰祛浊,生姜和胃降逆,菖蒲、制南星豁痰开窍,枳实下气以利降浊,人参、甘草扶助已虚之正气,川牛膝,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苏合香丸芳香开窍,可用温开水化开灌服,昏迷者,也可用鼻饲管灌入。若躁狂痉厥,可改服紫雪丹;·若症见汗多,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舌质淡,脉细微,为阳虚欲脱,急宜回阳固脱,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若汗多面色潮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液耗竭,应重用生脉散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以益气敛阴固脱。

附:

肾移植的抗排异药物

 肾移植的抗排异治疗就是免疫抑制治疗。适用于除同卵孪生者外的任何肾移植病人;常见药物有:

(1)硫唑嘌呤是应用最广的抑制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的药物。用法为:术前晚口服mg,术日晨继服mg,术后1—2天禁食,故不用硫唑嘌呤,术后第三日起每日口服50mg,维持直至停用环孢霉素A,然后逐步改为每天每千克体重2mg.肝功能减退或移植肾功能减退时应减量,最低维持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0.5—1.0mg。

(2)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强的松。一般主张在移植当天开始给药。通常是先用较大剂量,约每日每千克体重1~2mg,以后逐渐减少,直至每日10~20mg的维持量。必要时可采用甲醛强的松龙冲击疗法。

(3)环磷酰胺治疗急性排异反应可采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每天~mg静脉点滴,持续2~3天。小剂量时可预防慢性排斥反应,每日50~75mg口服。

(4)环孢霉素A80年代初,由于环孢素A的问世,使肾移植的存活率出现了划时代的进展。由于环孢霉素A免疫抑制作用强且副作用比强的松、硫唑嘌岭少,因此已成为肾移植术后首选的抗排异药物。美国Kahan教授提出联合用药方案,即硫唑嘌呤每天每千克体重2mg,强的松每天10mg,环孢霉素A每天每千克体重2-3.5mg.我国对环孢霉素A的用法有2种:①手术日服环孢霉素A每天每千克体重10~14mg,术后2~3天静点每天每千克体重4~5mg,再改口服每天每千克体重10~14mg.两周后开始减量,每月每千克体重减2mg,至3月后改维持量,每天每千克体重3—5mg;②对供肾质量好,且配型满意者,从术后第3天开始用环孢霉素A,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8—10mg;逐渐减量直至每日每千克体重4mg作维持治疗。由于环孢霉素A具有肾毒性,它可以导致;①移植肾少尿期延长,肾功能恢复延缓。②急性肾中毒,表现为移植肾功能恢复后又出现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⑧慢性肾中毒,长期应用环孢霉素A后,肾功能逐渐减退,严重者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常伴有重度高血压,肾穿刺活检可见血管硬化、肾小管空泡形成和肾间质纤维化。此外,该药可引起多毛及肝中毒等副作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使用环孢霉素A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毒性反应。

(5)其他抗排异反应的药物有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单克隆抗T细胞抗体、FK等。价格昂贵,适用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及高危的肾移植患者。持续应用免疫抑制剂是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必要条件。肾移植病人千万不可擅自停药,医院复诊检查,向医生汇报病情及服药情况。

联系

新浪博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kdgq.com/ynyjs/11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